●作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凱里有兩張城市名片:全國衛生城市和全國優秀旅游城市。然而,凱里在國內廣為人知卻是因為一張妖魔化的文化標簽——“丐鄉”。
●在凱里,只要提到“丐鄉”的稱呼,凱里人就“鬼火戳”。“丐鄉”是怎么得來的?這個充滿了歧視與侮辱意味的地域標簽又給凱里人帶來了什么呢?
●無論是當地政府領導、基層干部、教育部門甚至是寨子里的村民,“丐鄉”這個詞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只要是提到“乞討”,他們都會顯得神色凝重、分外戒備。
走進傳聞中的乞丐村(之四)
信報記者 宋 尾 蘭世秋
“凱里乞丐”,其始于2004年月13日,當地民政部門從佛山一次接回33名流浪乞討人員時,《貴州都市報》首次使用了這個稱謂。其后,這個稱謂被南方一家媒體擴大為“凱里丐鄉”
“這里有些鎮60%的人都出來‘討飯’,凱里市一個小學有近2/3的小學生曾在春節期間外出行乞,積攢學費。乞討,已成為當地一些村鎮的‘產業’。”
“黔東南州一些苗族老鄉像吉普賽人一樣有流浪的傳統。”在三棵樹鎮的一間餐廳里,苗族服飾文化經營的從業者井緒瑋細說了丐鄉的起源。“比如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臺江縣革一鄉就有這個習慣,一到農閑的時候,就出去流浪討飯,農忙的時候再回來。”
“歷史上的凱里,一直是朝庭的充軍之所,被視為蠻夷之地,政府對此地的投入十分有限,本地人民只能自力更生。遇到天災人禍,就只能外逃他鄉,乞討為生。另外當地也的確有些人好吃懶做,夢想不勞而獲,乞討就成為他們實現脫貧致富的捷徑,因而導致了乞討人員增多。”
不過井緒瑋也認為,如果說討飯當初只是單純的生存目的,“發展到現在,就是以經濟為目的了”。而且這些出去的乞丐也多集中在凱里的某些地區。
無論是賓館的服務員、飯館老板,還是出租車司機都這樣告訴記者,“主要是三棵樹鎮的板溪片區和凱裳鄉那邊。”
“每年都是成群接隊地往外面跑,我記憶最深刻是一群群的小孩子,在寒暑假扒火車。去貴陽、重慶、南方沿海城市里都有。”凱里火車站一位司務員這樣說。“一到季節,堵都堵不住地往外面跑——大部分都是小孩,從3歲到14歲之間。”
井緒瑋告訴記者,在沿海城市他經常見到打著凱里招牌的乞丐。“有一次我從廣州回來,在臥鋪車廂里就有一群13歲左右的凱里小孩,穿著波鞋、還叼著煙。”而在外國游客多的旅游景點,乞討者的藝術也與時俱進,“孩子甚至用英文寫乞討書,寫他的苦難,闡述他乞討的原因,中英文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