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縣展開調查。
3月10日上午,在丹江鎮陶堯村三組,村民楊光成告訴記者,三組40多戶人家,一半以上種蘭花,蘭花都是冬春季從山上挖來的。趕場天拿到集市去賣。一年前,有人拎著肉和酒走進楊光成家,要他上山挖蘭花栽種,于是他種了兩分地的蘭花,一直等著外面有人來買。
誰的蘭花賣了好價錢?楊光成說:在治安村,有幾戶人家都發了財。記者到丹江鎮治安村了解此事,村支書蕭榜翰說:二組吳英惠的一株蘭花賣了6.48萬元,楊尚坤一株蘭花賣了2萬元,另外還有賣幾千元的,惹得治安村的村民做起發財夢。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年輕人都上山挖蘭花去了,雷公山挖蘭花的人隨處可見。
記者見到吳英惠。吳說:臘月二十五,他在雷公山烏東片區公路附近的山上發現一株“六芽蘭草”,眼前一亮,從近年養花、賣花的經驗判斷,這株六芽的“花上花”可賣9萬元。蘭花采回家里,他馬上聯系到外面的蘭商,第三天,重慶的老板出價6.48萬元將蘭花買走。
吳英惠自己說:近兩年賣蘭花收入7、8萬元,可修兩棟漂亮的吊腳樓。現在,他手上掌握著成都、昆明、深圳、貴陽等地蘭花販子的電話,每年冬臘月蘭花快開了,幾乎每天都有外面的老板來打聽名貴蘭花。有時花還打著苞,機敏的商人就用竹簽小心翼翼將花苞剝開,如果花名貴,便不惜高價買下。拿到蘭花展覽會上,可翻一倍甚至幾倍的價格。吳英惠在屋前花棚里種了幾十株普通蘭,真正值錢的他放在吊腳樓上。他還打算建一個蘭花大棚。
據了解,蘭花挖采風刮起后,治安、陶堯村種蘭、賣蘭的人越來越多,但懂花的人少,賺錢的人更在少數。一株普通蘭花在街頭上只賣一二元,有的還賣不掉,干脆被棄之街頭,造成大量蘭花資源浪費。
保護區蘭花資源受嚴重破壞
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雷公山采訪,記者在林區不少地方看到,蘭花資源遭破壞留下的痕跡。
保護區實驗經營林工區長金沙江對記者說:近年,保護區內的蘭花遭農民亂挖亂采的事不斷發生,今年尤為突出。大年初一、初二兩天,遇上難得的好天氣,滿山遍野都是采蘭花的人群。丹江鎮陶堯、治安村的不少農民從十幾公里外騎著摩托進入林區,上山挖采蘭花。工區只有五個護林員,要負責1.78萬畝的護林任務,顧得了一處,顧不了一處,挖蘭花的人從這里趕走,他們又到那里去采。護林員只能盡力制止,沒收蘭花,就近栽到山上;路上收得的蘭花,暫時用花盆養著。山上還有不少被挖蘭者拋丟的蘭花。
保護區檢查站值班人蕭繼坤、張世瓊介紹:春節前后,保護區遵照上級的指示,加大了檢查力度,對過境的客車、面的、貨車、摩托及行人可能攜帶蘭花的紙箱、編織袋都進行檢查,查獲數起非法運輸蘭花的行為,將沒收的蘭花重新種到附近的林區。兩位值班員說:檢查站嚴格檢查后,不少人運輸蘭花便繞開檢查站,從岔口、岔道走出了保護區。
林場工區和檢查站的工作人員說:保護區原本有著豐富的蘭花資源,但遭遇嚴重的挖采后逐漸減少,如果不采取及時有效的保護措施,加大對挖采、運輸、販賣行為的打擊,保護區的蘭花資源將面臨更深重的災難。
立法保護蘭花資源刻不容緩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我省有蘭科植物71個屬206個種,黔東南是重要的蘭花分布區,初步發現并鑒定的有42屬112個種(變種),不少野生蘭花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近年,各地各類蘭花展覽會猛炒蘭花的價格,一株蘭花賣幾千、上萬、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元,還不乏買主。一些蘭商、蘭販為追求巨額利潤,深入林區收購,當地群眾求富心切,紛紛加入挖采蘭花的行列。大量亂挖,致使野生蘭花資源受到幾近毀滅性的破壞,一些野生蘭花種類瀕臨滅絕。
保護野生蘭花資源刻不容緩,相關職能將如何履行其職責呢?
雷山縣林業局長張通臣說:農民把蘭花拿到市場上賣,林業行政部門除了沒收蘭花,對其進行宣傳教育外,不能對販賣蘭花的行為采取強制措施,或與之相應的處罰。有關法律規定:禁止亂挖濫采,加強野生植物的保護,但沒有具體說明,對蘭花資源破壞、販賣會受到什么樣的處罰。林業局每次到集市上打擊販賣蘭花的行為,農民便把本不值錢的蘭花棄之街頭,看了令人心痛。林業局還得組織人力把蘭草栽到地里。過一陣子,蘭花又出現在街頭。張通臣局長認為:根據我省實際,盡快出臺地方法規保護蘭花資源已迫在眉睫。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資源林政科科長潘成坤、科技科科長余志彪說:自然保護區蘭花資源的保護不僅是保護區的事,它是一個龐雜的社會工程。蘭花展會對蘭花價格的渲染,玩花者趨奇、求怪的心理,生意人的追求利潤等行為,都是導致蘭花資源災難的誘因。如果從源頭上控制,野生蘭花資源就會得到較好的保護。雷公山自然保護區面積71萬畝,橫跨4個縣11個鄉鎮,區內的老百姓1.2萬人。6個管理站、1個實驗林場、30多名行政人員和100多名護林員,要保護好保護區里的蘭花資源是不現實的。
3月13日,記者到省林業廳采訪獲悉:一段時間以來,我省各地野生蘭花資源均遭受程度不同的破壞,各方面高度關注。保護蘭花資源,避免亂挖濫采帶來的嚴重災難,已引起林業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重視,目前,省林業廳正在考慮啟動野生植物保護的立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