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意紅情舊曾諳
——紀念楊念一先生
楊秀廷
仲春時節的黔東南,群山蒼翠,草木爭榮;天地間一茬茬新生命的蓬勃拔節,預示著這個春天里又會演繹無數鮮活的生命故事,在這季節的輪回中,楊念一先生卻乘著風花遠行了。一個因熱愛藝術而高蹈人生至境的靈魂舞者,靜靜地放下了他眷戀黔東南山水風物的那支畫筆。
聽在凱里的文友說,念一先生走得安詳、平靜,就像一瓣花兒,被一陣風悄悄帶走,卻帶來了我這個遠在“杉鄉”錦屏的聽者心靈的震撼。一個生命的結束之所以讓人震撼,除了悲壯,就是這種不動聲色的靜美。他的人品歷煉,性情文章,又一次深深地氤氳了我的記憶和思念。
我一直生活在偏遠的鄉村,長期接觸的大多是社會底層的人和事,偶爾為文,也因無人指點而苦惱,偶然的一次機會,我在凱里拜會了念一先生。先生仙鄉本為天柱,得知我是錦屏人,他親切地稱我為“家鄉人”,鼓勵我堅持業余創作,還拿出他的兩本作品集,翻開畫冊,把他大學畢業后到錦屏中學任教期間創作的作品一一指示與我,并在扉頁題上“秀廷賢才雅正”,贈送給我。我最初的印象中,先生飄逸、疏朗的書香氣里傳達著超拔脫俗的魏晉遺風,睿目、美髯間沉淀著曠達的心性,給人一種自然的親和感。那時,先生已是全國政協常委、黔東南州政協副主席,盡管公務纏身,偶有閑暇,他的身邊總是聚著一大群州內的文藝青年,他還經常到各縣市為熱愛文學藝術的青年人開講座,參加各縣市組織的文藝采風活動,為年輕人爭取寬松的藝術創作環境鼓與呼;他的畫作,也從他擅長的素描、工筆轉向了濃墨寫意,更著意于對意境的開掘。他對藝術的癡情和對文藝青年的嘉許提攜,已成為黔東南文藝界薪火相繼的一種精神。
念一先生是重情重義的人,他曾經在錦屏林區生活近十年,他采風的足跡還留在這里的山水之間,在清水江畔的苗鄉侗寨里,還流傳著他與當地農民“打老庚”的佳話。他多情靈性的畫筆,師法自然,融古典意趣與現代主題于一體,濃墨重彩、傾情描繪清水江中下游苗侗社區的人情美、風物美,他崇尚“性直,品端,生命力強,為謙謙君子”的“苗杉”,他沉醉于民族文化的富礦中,以他的畫作和對這片土地的真情,藝術地展現民族地區的天地大美和人性美的張力。他離開錦屏后,無論為師、從政,一如“苗杉”品性,正直、謙和。由于先生的關愛,我有幸多次為他在錦屏尋訪他的故友,代他轉寄書信、書籍和畫作,而我又從他的故人舊事中,一次次體悟到他的鄉土情懷,感受他精神人格的力量。
念一先生走了,我未能送他最后一程,惟拈心香一炷,祝先生西行路上,總有春天相隨。
故園此日又芳菲,綠意紅情舊曾諳。曾記否,念一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