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賽裝會全景

圖:賽裝會現(xiàn)場

圖:縣委副書記楊繼紅等讓“苗裝回家”
本港訊 (記者 潘光銀 攝影報道)中國民族博物館和雷山縣委縣政府為進一步挖掘和保護苗族的民族民間工藝,更好地傳承和宏揚民族文化。3月2日,在中國最大的“千戶苗寨”黔東南州雷山縣西江鎮(zhèn)舉行苗族賽裝會。
記者一行清晨6點半從雷山縣城出發(fā)趕往西江鎮(zhèn),一路上都能看到攜帶著自己珍藏了多年的苗族服飾的婦女,他們是趕到當?shù)氐你~鼓蘆笙坪展示的。到西江苗族賽會現(xiàn)場,已經(jīng)擺好了桌椅,只要農(nóng)民婦女到了會場就有屬于自己的擺臺。
在該次“苗裝賽裝會”上,有387戶家苗族農(nóng)戶參加,共展出了2401件苗裝,其中好多是展出者的“傳家寶”,珍藏了數(shù)十年、上百年,價值在10萬元人民幣以上,有的則是展出者新近制作的,往往都是花一年以上的工夫來完成的,傾注了其大量心血。此外,展出的絕大多數(shù)布料純正、制作精美,花紋、圖案都有著深刻的寓意。每一件服飾以及其中的圖案,都是一個故事或者一段歷史的記錄。
記者現(xiàn)場采訪了西江鎮(zhèn)平寨村的苗族婦女楊麗華,她所展出的盛裝和蠟染布。每一件盛裝上的圖案都是將一根已經(jīng)夠細了的絲線剖開,然后繡出來的,做工精細而巧妙;蠟染布上的圖案是蝴蝶和青蛙卵,表現(xiàn)極度抽象,常人是看不出來的。“這些東西是我奶奶的外婆的外婆流傳下來的,年代久遠了,可惜現(xiàn)在我們都不會做這些布料和圖案了。”楊麗華遺憾地說。
“讓老鄉(xiāng)們把這些東西展出來,我們做了很多工作。”主辦大賽的中國民族博物館“西江千戶苗寨館”有關(guān)人士說,這些東西要么是老祖先留下來,要么傾注了展出者的心血,是苗族服飾中的“極品”,所以大家都舍不得拿出來,由此,做了不少的工作,才有了大賽中的熱烈場面。
大賽舉辦中,將由評委按照一定的標準評選一、二、三等獎,獲獎作品由西江千戶苗寨收藏。舉辦方說,之所以舉辦本次大賽,主要想讓苗裝回家。近年來,苗裝面臨著流失的窘境,通過舉辦大賽,大規(guī)模集中征集雷山苗族服飾,盡力將大量流失在外的苗族服飾精品齊聚西江,再展昔日風采,以更好地傳承與弘揚文化、保護與挖掘苗族民間刺繡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