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專家抱“石蛋”。
本港訊 一片會“下蛋”的崖壁近日在黔東南州麻江縣境被發現,該崖壁綿延兩公里,年年都會產下石蛋。據稱,產蛋崖是繼堪稱地質奇觀,極具旅游開發和科普觀賞價值。

圖:專家在考察現場
會“下蛋”的這處崖壁位于麻江縣下司鎮花橋村境內,與320國道和凱麻公路相鄰。5月13日,在黔東南州科協一名從事古地質研究專家的帶領下,記者一行找到了這片神奇的產蛋崖。崖壁由多處地質剖面組成,綿延約2公里。在一處高約20米崖壁上,只見從下至上密密匝匝鑲著無數的石蛋,有的已經風化正一層層地剝落,有的正害羞地露出“臉蛋”,有的又如新娘等待掀開蓋頭,而有的則已“瓜熟蒂落”般滾下崖腳。

圖片:崖壁上的石蛋、產蛋崖及已經產下的石蛋。
當地村民稱,這些石蛋大的直徑約2米、小的也有10多公分,石蛋多為圓形,也有橢圓形或棒錘形,每年都會從崖壁上自然滾下,經風吹雨淋,時間久了用腳一踢大多會“粉身碎骨”,少部分堅硬如鐵。

圖:專家正在考察
據同行專家介紹,產蛋崖為泥質頁巖地層,生成于迄今5.5億前的寒武紀早期,該地層原為深海沉積物,而石蛋則為結核。結核是在特定的化學作用下受重力和熱力的作用而形成,結核具有吸附作用,吸附礦物質后經層層包裹便形成球狀。經沉積物重壓,泥質變成了泥巖,結核成了石蛋。再經億萬斯年的地質運動,由于結核比重較大,與泥巖相比風化速度較慢,因而便暴露于崖壁上,當泥巖層層風化剝落后,崖壁上的石蛋就會慢慢“產出”。由于石蛋含有錳、鐵元素,在風雨侵蝕和氧化作用下,很快便層層“蛻皮”,直至自個兒消融。

圖片:崖壁上的石蛋、產蛋崖及已經產下的石蛋。
據稱,麻江發現的這片產蛋崖與黔南州三都縣發現的產蛋崖同屬寒武紀地層,極具旅游觀賞及科普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