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黔東南”大回顧 “八·一”專題
“八·一”專題:
·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 歷史回眸:人民解放軍解放黔東南的偉大征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中國人民迎來了新時代的曙光。11月,承擔解放貴州任務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五兵團突破“黔東第一關”甕洞進入
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迅速解放江南大片土地。黨中央根據戰局的發展,命令第二野戰軍進軍西南,解放貴州、四川、云南、西康四省。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擔負解放貴州的任務。9月初五兵團
1949年11月初,解放軍二野五兵團十六軍、十七軍在劉伯承、鄧小平等指揮下,由湘西兵分兩路向貴州進發。十六軍四十六師為第一路,溯沅江而上清水江,突破“黔東第一關”甕洞,于11月4日解放了貴州第一座縣城——
人民解放軍十七軍四十九師攻占晃縣之北的黃道司后,沿
人民解放軍十七軍五十一師進入爐山時,奉命繼續南下解放獨山地區。11月14日,該師一五一團解放
在人民解放軍二野五兵團進軍貴州的同時,第四野戰軍十三兵團由湖南南下解放廣西。十三兵團三十八軍一五一師等部取道貴州入桂, 11月13日解放
人民解放軍十七軍五十一師進駐獨山地區后,貴州軍區將該師—五三團撥給
各縣剛解放,解放軍部隊即配合黨政干部開展建政工作,依靠廣大勞苦群眾,團結各界進步人士,召開各族各界代表會議,建立各族人民自己的縣、區、鄉政府。千百年來,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愿望變成了現實。從清水江、都柳江畔到雷公山、月亮山麓,到處都可以聽到看到苗、侗各族人民敲鑼鼓,放鞭炮,吹蘆笙,著盛裝,載歌載舞,歡慶自己的翻身解放。
(撰稿 莫新華)
歲月銘記:“八一”南昌起義中的黔東南人
一、南昌起義中的國民革命軍師長——秦光遠 秦光遠,1890年生于
1924年8月,秦光遠隨賀龍率部駐銅仁整編。秦光遠在銅仁利用父親和岳父(銅仁縣長)的影響,積極為部隊籌餉、籌糧、擴軍,準備轉戰湘西,奔走于各商會和開明人士之間。1925年6月29日,秦光遠、賀敦吾通電聲援“省港大罷工”。10月24日,賀龍部與陳渠珍部于永順縣城關激戰,賀部獲勝,秦光遠立了新功。11月,秦光遠回銅仁、
1926年5月初,秦光遠率領前衛部隊隨賀龍北伐,開赴晃縣、芷江,向沅陵進發,7月23日,秦光遠部在淑浦阻擊湘西第三縱隊陳漢章部獲勝。接著攻占澧縣、公安、武漢、宜昌,屢立戰功,得到上級的通電嘉獎。
1927年春,賀龍部從宜昌進駐鄂城整編,由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第一師改為國民革命軍獨立第十五師,秦光遠仍任該師團長,但兵力增加了將近一倍,特別是團營都增設了中共黨代表和宣傳員,使部隊的政治思想覺悟和戰斗力大大提高。部隊在繼續北伐的征途中,屢戰屢勝,直逼河南省會開封。
上海“四·一二”、廣州“四·一五”反革命政變、長沙“馬日事變”中,共產黨人和革命工農群眾被大勢屠殺。賀龍、秦光遠等毫不畏懼,堅定地站在共產黨人一邊。賀龍在秦光遠、賀錦齋、周逸群等支持下,不顧反動派的阻撓,毅然將部隊帶回武漢。此間,黨中央把湘鄂等地逃脫反動派追捕而來武漢的工農革命骨干和漢口的工農革命武裝,編入賀龍部隊,賀部很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賀龍任軍長,賀錦齋任第一師師長,秦光遠任第二師師長,轄四、五兩個團,六千余人。
南昌起義前,中共中央為了加強二十軍部隊的政治思想工作,委派了各級黨代表,陳恭為第二師黨代表,協助秦光遠師長管理部隊,使部隊官兵的政治思想覺悟很快得到提高。
6月24日,二十軍政治部主任周逸群在武昌軍部召開營以上軍官、政工人員參加的政治工作會議,賀龍、秦光遠、賀錦齋等主要領導人均在會議上明確提出了反蔣口號。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公開與共產黨分裂,賀龍、周逸群、秦光遠、賀錦齋等宣布與國民黨反動派徹底決裂,決心跟著中國共產黨革命到底。
7月28日,周恩來根據前委決議任命賀龍為起義總指揮。賀龍立即召集秦光遠、賀錦齋等,傳達指示,秦光遠堅決擁護前委的決定。8月1日凌晨,在賀龍的起義指揮部樓頂上,“砰!砰!砰!”三聲槍響,紅色信號劃破了黎明前的夜空。由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挻、劉伯承等領導的北伐軍三萬余人,在南昌舉行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武裝起義。
起義戰斗中,秦光遠師主要任務是進攻省政府,承擔贛江下游的警戒防務。敵以猛烈的火力封鎖起義軍進攻的必經要道,秦光遠率主力部隊與敵激戰三個多小時,殲敵一部,迫使余敵繳械投降,攻占省府大樓。此時,蔣介石、汪精衛聯合起來,調兵遣將,命朱培德、張發奎調軍贛東南各地,攻襲南昌起義軍,企圖將革命軍扼殺在搖藍里。起義軍按計劃于8月3日至8月5日先后撤離南昌。秦光遠率第二師于5日揮師南進,28日攻占會昌。
9月2日,秦光遠率部從瑞金出發,經長汀、上坑向廣東挺進,直抵潮洲、汕頭,后轉移海陸豐。1月30日,秦光遠、賀錦齋前衛一、二師突遭敵東路軍截擊,與總指揮部失去通訊聯絡。秦光遠、賀錦齋指揮起義軍與敵陳濟棠部、徐景唐部激戰七晝夜,起義軍傷亡慘重,部隊被打散。秦光遠、賀錦齋率部突圍后,由汕頭經香港到上海尋找黨中央。此間,秦光遠奉命將賀龍的家眷從武漢接往上海安置。
南昌起義失敗后,秦光遠改名秦半仙,受派去湖北大冶煤礦從事工人運動,工作很有成效。1931年12月,秦光遠到其同學、拜把兄第劉竹銘(八十五師第一旅旅長)旅,任旅參謀長。秦廣泛聯絡黔籍將士,積極做策反工作。同時,中共黨員喬光鑒、李光庭(秦的舊部下)、王蕓生、喻雷、唐壽南等均先后打入該部,與該師教導隊隊長舒保初發生組織關系。他們以貴州同鄉關系秘密組織發動將士起義,計劃殺掉師長謝彬后,率部奔赴革命根據地,不料被叛徒出賣,舒保初等被殺害,喬光鑒被捕,李光庭等逃回貴州,秦光遠送南京軍官學校高教班“學習”,被蔣介石投入獄中。
1933年,秦光遠出獄后,參加李濟深部反蔣起義,被委任為起義軍參謀長,他在前往廣西就任途中遭國民黨特務機關再次逮捕。“西安事變”后,他作為“共黨要犯”釋放出獄。
1937年夏,秦光遠從武漢帶領家眷及一批進步青年闖過敵人重重封鎖,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根據秦光遠善交際,關系廣的特點,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和八路軍總部決定派他到湖南作黨的統戰、兵運工作,爭取湘西王陳渠珍。秦光遠到湖南后,利用國共合作的大好時機,廣泛接觸國民黨黨政高層、社會名流,開展黨的統戰工作,并擔任了陳的高參(湘西綏靖公署主任、參謀長)。秦與中共湖南省委聯系,積極配合湘西工委開展工作。為使抗日救亡活動合法化,他以綏靖公署的名譽,出資組織了抗日宣傳隊,其人員由中共湘西工委選派,并建有宣傳隊黨支部,宣傳隊由20多個革命進步青年組成,有7名中共黨員為活動骨干,其活動對掀起湘西地區抗日救亡宣傳運動高潮,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1940年春,陳渠珍被蔣介石軟禁,其部隊改編為新六軍,主力被調往廣西抗日前線。秦光遠擔任留守湘西第一旅少將旅長。秦光遠計劃擴充兵力再舉大事,回貴州
(周淑芝 整理) 二、紅軍警衛師師長——羅統一 羅統一,原名羅正炳,侗族,1897年生于
8月1日,羅統一率二營隨賀龍參加了震驚中外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8月25日,起義軍第三團團長犧牲后,羅統一升任第三團代理團長。1928年2月中旬,羅統一隨賀龍、周逸群去湘西北開展武裝斗爭。7月初,賀龍部正式成立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羅統一先后任第一大隊第一中隊隊長和第一團第一營營長。1929年1月,羅統一任紅四軍第四團團長。1930年3月至7月,紅四軍主力在向東轉移與紅六軍勝利會師的轉戰征途中,羅統一率領第四團與追堵的敵軍進行了大小戰斗數十次,屢戰屢勝,為兩軍勝利會師立下了汗馬功勞。1932年3月,羅統一率領全團參加文家墩戰役,與紅三軍其他部隊一起殲敵四十八師一四四旅數千名,生俘敵旅長韓昌俊以下敵軍2000余人。粉碎了敵人對江陵、荊南蘇區的“清剿”計劃。4月,國民黨“剿共”左路總指揮徐源泉率兩萬余人實施“清剿”計劃。在皂市保衛戰中,羅統一調整部署,果斷命令部隊集中火力,搶占制高點,加緊構筑工事,指揮全團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羅統一在戰斗中受傷,因流血過多被送往后方醫院。5月,羅統一傷愈出院,調任湘鄂西警衛團團長。1932年5月底,面對川軍10個團的兵力分三路進犯之敵,羅統一指揮警衛團采取避實就虛的戰術,一舉殲滅敵第四師范紹增部,生俘3000余人,繳槍2000余支。7月,羅統一提任警衛師師長。8月上旬,在反擊國民黨“剿共”左路總指揮徐源泉十萬敵軍“圍剿”戰斗中,針對紅軍發動幾次集團沖鋒,未能攻破敵陣,損失慘重情況,為使紅軍免遭更大的損失,羅統一向夏曦直抒己見:避敵鋒芒,迅速將部隊轉移,尋機殲敵。夏曦非但不聽,反說他是在散布失敗情緒,動搖軍心,借機向黨中央分局進攻,下令將羅統一逮捕,并在周老嘴失守前夕,以“改組派”的罪名,將他殺害于周老嘴,羅統一含冤犧牲時年僅35歲。
(莫新華 整理) 三、在貴州最早開展中國共產黨活動的先驅——胡仲毓 胡仲毓,又名胡海云,1902年6月出生于丹江縣(今
1921年,胡仲毓應聘到撫遠小學(現望豐小學)教書,在學校和村寨民眾之中,宣傳進步思想,向學生傳授進步知識,教唱進步歌曲等,遭到校方的嫉恨和排擠,被迫離開。1925年初,胡仲毓邀請好友包東山,以做生意為由,離家外出尋找真理,往來于銅仁及湖南的沅陵、平江、瀏陽等地,經朋友介紹,結識了周逸群、賀錦齋(賀龍胞弟)等。是年10月,賀龍到銅仁等地擴充部隊,胡仲毓帶包東山、陶富國(
1927年8月1日,胡仲毓隨賀龍部隊參加南昌起義,隨賀錦齋部進攻國民黨第五路軍總部,經4個多小時激戰,殲敵一部并迫使余部繳械投降,后轉戰湘、鄂西一帶。1928年1月,賀龍組建第四十九工農革命軍,后改稱為中國工農革命軍,賀龍任軍長、中共湘鄂西前敵委員會書記,賀錦齋任第四十九軍一師師長,胡仲毓任一師一團團長。
1929年1月,賀龍部隊在湖南石門戰斗中遭受損失后,率部轉移到桑鶴邊休整。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為了建立和擴大新的革命武裝根據地,配合紅軍實現戰略轉移,賀龍欲依靠黔東梵凈山、雷公山的天然屏障,建立黔東革命根據地,派胡仲毓、包東山等回黔東南雷公山地區開展革命活動。2月5日,胡仲毓、包東山奉命回到丹江縣城。包東山在縣城開布店,胡仲毓在城內、鄉村尋找機會,結交朋友。在此期間,胡仲毓收到賀龍的親筆信:“仲毓光庭東山同志:工作需要我到湘、鄂西一帶建立游擊,冠生(周恩來的化名)望你們堅守本地壯大隊伍,迎合紅六、七軍到來。賀云卿 民國十八年三月一日于藕池地區”。胡仲毓根據賀龍的指示,以生意為掩護,等待時機。1932年,胡仲毓打入縣民團,任楊昌隆的副官長。縣屬中區區長徐頻洲,也極力舉薦胡仲毓任副區長。胡仲毓充分利用其身份地位作掩護,積極開展地下活動,周旋在民團官兵之間,以及城內土豪紳士之中。胡仲毓經常在兵丁中宣傳革命道理,辦事合理,不克扣糧餉,不歧視兵丁,公平辦事,官兵平等,很快得到兵丁信任。為充實力量,胡仲毓去廣西,從賓陽請來一批制造槍彈的工人,在丹江城廟開辦了軍械廠,制造“中正步槍”和子彈。縣民團裝備充足,實力增強,縣府對楊昌隆懼怕三分,而楊對胡仲毓更是言聽計從。不久,胡仲毓為加強共產黨在縣民團的活動力量,舉薦包東山打入縣民團任軍需官。
1934年秋,賀龍、關向應率紅三軍進入貴州,成立了“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為開辟新的蘇區,擴大農村革命武裝根據地,便派出交通員秘密指示胡仲毓:迅速建立雷公山地區黨領導下的軍事組織,壯大力量,策應黔東蘇區,必要時向黔東匯合。交通員還給胡仲毓帶來一枚木制“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四方印鑒,并按賀、關首長的指示囑咐說:“待時機成熟,你們就以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的名義張貼公告,建立政權。”胡仲毓接到指示后,與包東山及在
(莫新華 整理)
四、人民解放軍“后勤之父”——楊至成 楊至成,侗族,1903年11月30日出生于
8月1日,楊至成參加了著名的南昌起義,率領六連作為第一梯隊,擔任進攻南昌大校場的主攻任務。還先后參加會昌戰斗和潮洲城北戰斗。1928年1月,在湘南宜章參加由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在反擊湖南軍閥許克祥的圍剿戰斗中,楊至成英勇負傷。接著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朱德任師長,陳毅任黨代表,楊至成任副官長。受朱德之托,楊至成在湖南耒陽親自操辦了朱德的婚事。4月,隨朱德、陳毅上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被任命為紅四軍二十八團一營四連連長。在參加七溪嶺戰斗中,又一次負傷后,任井岡山留守處主任。在黃洋界保衛戰中,楊至成擔負后勤保障和聯絡工作。敵以迫擊炮猛烈轟炸紅軍工事,以三個團兵力的發起四次進攻,情況萬分危急,楊至成迅速組織人員把在湘南起義中繳獲的一門迫擊炮從茨坪軍械修理處拖到黃洋界山上,對著敵人陣地連發三炮,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奪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毛澤東聞訊后非常振奮,即興賦詞一首,寫下了著名的《西江月?井岡山》。
1929年4月,楊至成任紅四軍副官處長,籌款5萬元,建立了一個臨時被服廠,日夜不停地趕制4000多套軍服,使紅四軍第一次穿上統一的軍裝。1930年4月后,楊至成先后任紅12軍副官長、紅軍總兵站站長、中革軍委總供部部長兼政委,統管全軍被服、糧秣、財務、武器、彈藥等生產與供應工作。為減輕蘇區地方財政和根據地人民的負擔,楊至成根據毛澤東的指示,依靠群眾,自力更生,白手起家,興辦和整頓槍械、彈藥、被服、衛生材料等20多個工廠,改善管理方法,建立和完善各項制度,提高了產品質量,使蘇區軍工物質得到了保障,有力地保證了紅軍第一、二、三、四次反“圍剿”的勝利。1932年初,楊至成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1931年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務部長。1933年,紅軍學校改為紅軍大學。為培養和提高后勤人員、特別是后勤干部的素質,楊至成在紅軍學校第四期供給干部班的基礎上,創辦了一所紅軍供給學校,并兼任校長,時有學員200多人,為各路紅軍培養了大批后勤人才。1933年7月,楊至成通過調查研究,向中央軍委提出了規定紅軍供給標準的意見,軍委頒布了第一個關于軍隊供給標準的訓令和命令,為以后軍隊的發展壯大和正規化建設打下了基礎。
1934年,由于楊至成對“左”傾錯誤發表了不同的意見,“左”傾錯誤的代表者就把反“圍剿”中廣昌戰役的失敗歸罪于楊至成,撤銷了楊至成總供給部長兼政委的職務。1935年1月,遵義會議后,楊至成的所謂“錯誤”得到澄清,被任命為中央軍委先遣工作團主任,負責打開前進道路和籌集物資供給后續部隊。1935年9月,楊至成為紅軍陜甘支隊后勤部長。11月,楊至成任紅一方面軍后勤部長。1937年12月,楊至成調任抗日軍政大學校務部部長。1937年6月,楊至成被任命為黃河兩延衛戍司令員。1938年赴蘇聯治病及學習。1946年1月后,楊至成回國先后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后勤部政委、東北人民解放軍軍需部長、華中軍區軍需生產部部長,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輕工業部部長,中南軍區后勤部部長等職。楊至成狠抓后勤建設和后方基地的發展,以佳木斯為中心建立了機炮廠、子彈廠、被服廠、制藥廠等軍工廠36處和50多個兵站、醫院、倉庫,有力地保障了解放戰爭的供給。積極發展地方紡織、印染、面粉、造紙等工業,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1953年,楊至成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部長。1955年,楊至成被授予上將軍銜,一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成為貴州惟一的開國上將,全國三個少數民族上將之一。1958年后,楊至成先后任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兼院務部長、高等軍事學院副院長,第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楊至成還是一位詩人,一生寫下了100多首充滿激情的詩詞。1967年2月3日,楊至成因病在北京逝世。楊至成為中國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為人民軍隊的后勤工作和軍隊人才的培養、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百折不撓,鞠躬盡瘁,建立了卓著的功勛,被喻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之父”。
(莫新華 整理) (中共黔東南州委黨史研究室 黔東南信息港編輯部 聯合舉辦) {組稿 莫新華 編輯 姜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