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縣茅貢鄉解放初期歷史片斷
茅貢鄉位于在黎平縣西部,距縣城42公里,地處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地帶,308省道黎榕公路穿境而過,是黎平通往省、州府的必經之地。該鄉是黎平縣革命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解放初寫下許多光輝的史頁。
解放軍與匪遭遇戰
1950年2月底,為幫助新解放的黎平建立地方政權,貴州省委命中國人民解放軍17軍50師衛生處政委、152團副團長宋茂玉帶部隊接管黎平,并擔任首任縣委書記兼縣長。為加強建政剿匪工作力量,3月20日,團偵察班的戰士由榕江護送二野軍政大學五分校分配到黎平工作的8名學員和送信前往黎平縣城,天黑時行自距茅貢3華里的嶺快塘,與土匪楊再達部發生遭遇戰,解放軍奮力出擊,土匪棄械逃散,繳獲輕機槍1挺、馬步槍4枝、子彈28發。但有5名學員在突擊中掉了隊,童鈞、王仲、邱成詩、楊仕明4名學員被土匪截住帶到井壁的地方慘遭殺害,光榮犧牲,把年輕的生命獻給了黎平的解放事業。另1名解放軍學員彭基政急中生智脫險,次日轉回榕江。
撤離途中的縣委干部會
1950年4月1日,由于黎平土匪活動猖獗,蓄意制造事端叛亂,省委、省軍區決定暫時放棄黎平等21個縣,以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殘匪,恢復鞏固新政權。當天黎平縣委書記、縣長宋茂玉率領黨政軍機關全體人員和青年學生共258人撤離黎平赴獨山專署,晚上宿營茅貢,縣委召開了黨政軍干部會議,會上作出了新的行軍決定:一營三連為前衛(出發時三營七連為前衛),尖刀班再增加兩個班,改為尖刀排,由三連連長吳炳益率領,一營副營長趙生福率三連兩個排跟在其后邊,保持一定距離;一營機炮連連長攸永新率領炮排緊跟三連;偵察班保護縣黨政機關干部和學生走在中間,由宋茂玉親自指揮;三營七連為后衛,由三營副營長吳明剛率領。
第二天清早,隊伍由茅貢出發一個多小時,當行至九潮坳時遭到楊錦標匪部楊再達、鐘英二個中隊七百多土匪伏擊,解放軍奮起還擊,擊潰土匪,由于地形不利,寡不敵眾,解放軍三連連長吳炳益等23位同志在戰斗中英勇犧牲,獻出了年輕的寶貴生命。
解放軍兩打茅貢
1950年11月初,中國人民解放軍186師開始“黎榕從合圍”剿匪行動,駐扎在榕江縣宰麻鄉的解放軍557團3營9連3班分成兩個小分隊在黎、榕交界的茅貢、寨蒿一帶搜索土匪行跡。一天早晨,副班長陳代榮帶著一個小分隊化裝穿上便服來到距茅貢不遠處,遇到一個當地人,他問小分隊是何部人馬,小分隊慌稱是匪首楊錦標司令部的,去茅貢查崗,此人信以為真便將茅貢的匪情透露給小分隊,小分隊得知茅貢是原國民黨第八區公所所在地,駐守有一個中隊的土匪實情后,當機立斷趁敵不備,打他個措手不及,在這個當地人的帶領下,小分隊順當地通過了設在西門路口的哨卡來到座落在街中的區公所,副班長陳代榮立馬命令機槍手周繼禹用機槍封鎖大門,自己帶著戰士沖進區公所,不慎他的手槍走了火,驚動了土匪四處逃竄,剎時槍聲大作,小分隊抓住了匪中隊長和三名土匪,邀獲一支手槍和兩支步槍,立即向外撤退……
解放軍小分隊襲擊茅貢后,駐守茅貢的土匪加強了防御攻勢,增派力量,日夜守卡站崗,盤查過往行人。12月20日晚,冬雨綿綿,冷風颼颼,駐守茅貢的數百名土匪放松了警覺聚集在區公所內,有的賭博,有的抽大煙,有的酗酒猜拳。解放軍557團3營9連3排排長王新法、班長賀克明帶領一個混合班在偵察中獲悉這一情報后,連夜出擊,于深夜摸過土匪崗哨卡,兵分三路包抄茅貢,兩路把街頭和街腳攔腰隔斷,一路直插街中的區公所,解放軍如由天而降的神兵沖進區公所,舉槍命令:“不許動!我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快放下武器投降!”土匪們抱頭鼠竄,翻墻逃命,被解放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斃和打傷不少土匪,國民黨茅貢區分部書記吳文鈞、鄉長吳承忠與其余土匪見事不妙,紛紛繳械投降,解放軍繳獲不少槍支和文件,以及一部電話機,徹底搗毀區公所,解放了茅貢,因此團部給這個班記了三等功。
血染歸更坡
1950年12月22日下午,寒風刺骨,漫天雪飄,駐進茅貢鄉剿匪的解放軍557團3營9連分成戰斗小組下村清匪和發動群眾登記田土面積,正在額洞村開展工作的吳仕成等五位戰士組成的戰斗小組,聽到去已炭村送信回來的村民吳廷標報告:“我送信去到半路遇上了土匪,他們還把信撕爛了!”吳仕成及戰友立即組織額洞村的120多名農協會會員帶上獵槍、刀棍往七里外的歸更坡追捕土匪,戰斗小組和農協會員把土匪活動的地方包圍起來,逐漸收網,終于發現匪首楊再達帶著4名土匪躲藏在一丘大田角的一塊大巖石邊的土坑里,匪徒居高臨下,憑借大巖石負隅頑抗,戰斗小組先開展政治攻勢,說服土匪放下武器,爭取政府從寬處理。惡貫滿盈的匪首楊再達自知罪惡難饒,拒不投降,眼看一個小時一小時的過去,加上天寒地凍,一向英勇善戰的吳仕成“呼”地站起來,想趁其不備沖上去抓住土匪,他剛起身踏上田埂,不料土匪朝他放了一槍,他胸部中彈英勇犧牲。戰友和農協會員們看到吳仕成倒下后,憤怒地朝土匪一齊開火,并飛舞著刀棍向土匪步步逼進。楊再達和匪徒們見事不妙,看天已快黑,憑借有利地形悄悄逃進了身后的深山老林中。
正在其它村開展工作的解放軍得知情況報告后,火速趕來增援,當部隊到來時土匪已逃走,大家懷著十分悲痛的心情把吳仕成烈士的遺體抬到額洞寨邊,之后安葬在此并建有烈士亭。吳仕成是陜西省紫陽縣邱家嶺人,為解放全中國,徹底肅清土匪,他隨部隊由四川來到貴州黎平,把自己年輕的生命獻給了黎平的解放事業。
創辦第一所民族小學
1952年9月,為改善剛翻身解放的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狀況,由省政府批準在茅貢鄉寨頭村創辦了第一所民族小學,即貴州省黎平民族小學。學校屬省直接管轄。
建校之初,由省撥款五千萬元(舊幣,下同)作為建校經費,安排教職員工6人,暫定修建4間教室、1間禮堂,先開辦4個班、招收學生200名。對當地少數民族學生實行免費入學,并根據家庭情況發放人民助學金,分為甲、乙、丙三個等次,甲等每月補助七萬元,乙等每月補助五萬元,丙等每月補助三萬元。當年國慶節,按當地侗族風俗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后,學校一面發動學生入學,一面著手修建校舍。學校老師走村串寨挨家逐戶家訪、召開鼓樓會,宣傳新中國的民族教育政策,動員附近村寨的侗族娃娃上學讀書,受舊社會“三座大山”壓迫的侗族群眾,紛紛踴躍送子女報名入學,很快圓滿完成了招生計劃,并且有三分之一的女生。開學后上課,學校先借寨頭村大寨楊家祠堂安置三個班,另一班安排在距校五華里遠的青寨村。為迅速將新校舍建起來,學校成立了建校委員會,邀請當群眾代表參加,發動群眾投工投勞平整地基、搬運木料、解裝木板等,得到當地群眾熱心支持,僅半年時間就修起了一棟4間教室、1間辦公室和禮堂的木房,一棟2間教室和教師宿舍的木房,一棟木質師生食堂,一棟木質30個蹲位的廁所,3300多平方米的土操場等設施,并辦齊課桌凳。接著又撥款增建4間教室、1間大禮堂、一棟學生宿舍和購置圖書、服裝等。之后,學校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1958年還開辦到初中班,面向全縣九個區招生,至八十年代因機構改革,恢復設完小,學校下放由縣、鄉管轄。幾十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照下,學校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少數民族人才,早在五十年代就培養出了大專院校生6人、中專生10人、高中生30多人、初中生300多人,是解放后侗鄉最早的人才搖籃。
誕生第一個普選鄉人民政權
1953年下半年,在完成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的基礎上,為鞏固基層人民政權,根據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黎平縣決定在當時的茅貢區寨頭鄉(現屬茅貢鄉)試點普選第一個鄉人民政權。
6月16日,由縣、區抽調的17名干部組成普選工作隊駐進寨頭鄉,18日工作隊邀請人民團體、婦女、民兵、寨老20余人協商組建成了鄉選舉委員會,民主推選9人為選舉委員會委員,隨即制定選舉工作計劃,劃分選區,進行選民登記,并協商決定鄉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為33名。然后利用標語、家族會、鼓樓會、群眾大會等大張旗鼓地開展普選宣傳教育活動,反復宣傳普選是人民當家作主、參與管理國家的大事,提高群眾對普選的思想認識,自覺投入到普選活動中來。
寨頭鄉是一個侗族聚居鄉,普選時為3個行政村,15個自然寨,616戶,2679人,其中貧農341戶1447人,中農243戶1066人,富農21戶108人,地主8戶37人,小土地出租1戶2人,小商販1戶7人,宗教職業1戶2人。根據當時生產單位和居住狀況,劃分為7個選區,登記共有選民1446人,無法行使選舉和被選舉權2人,依法剝奪政治權利18人,未滿十八周歲1213人。按每一名代表應代表的人口數比例分配代表名額到各選區。7月31日各選區先后選舉出了33名鄉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其中男24人,女9人;貧農23人,中農10人;共產黨員5人,共青團5人,村干部20人,積極分子和軍屬3人。
8月1日至3日,寨頭鄉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隆重召開,代表們身著侗族盛裝,胸掛代表證,像過節一樣參加了投票選舉,選舉產生鄉人民政府鄉長1人,副鄉長1人,委員11人。普選試點工作歷時48天,閉幕當天全鄉侗族人民群眾激情豪放,徹夜狂歡,唱歌演戲,慶祝全縣第一個鄉人民政府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