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縣的“報復性反彈”讓人遺憾
大河網訊 最近黃平縣教育局一項不成文的禮儀方式,令貴州黃平縣陷入了輿論旋渦?h教育局規定全縣所有中小學生向過路車輛敬禮,一是表示對駕駛員的尊重,二是防止安全事故發生。消息一出引起網民熱議,在一項網絡調查中,有八成網民(愈9萬人)表示反對此規定,甚至有人指責此舉為“奴性教育”。
針對網上洶涌的輿情,“敬禮”規定的倡導者、黃平縣教育局局長李曉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來看,這個活動實現了學生交通安全零事故,還會繼續堅持下去。(解放網)
黃平縣教育局局長繼續堅持下去的理由,在這則新聞的始報道者《貴州都市報》的后續報道中基本表達清楚。其一,“公路行走禮儀”帶來零事故。其二,“公路行走禮儀”實施已經多年,而且其他地區也在實行。
在這種觀點下,局長大人一下把批評的網民推上了,仿佛網民置學生禮儀和安全不顧的風口浪尖。以至于一陣子批評網民是脫離現實、上綱上線的言論甚囂塵上。
拋開學生交通安全零事故的重重疑問不說,黃平縣教育局要求學生向過路車輛敬禮的禮儀其真實目的讓人值得思考。
其一,黃平縣農村公路,有多少密集的車流,局長能公布讓我們了解了解嗎?車流如果不多,對學生進行每天放學前5分鐘教育不可以嗎?車流如果多,學生見一個敬禮一個有可能有必要嗎?其二,黃平縣進行安全教育很好,但有沒有其他方案呢?其他方案效果就不能達到“交通安全零事故”嗎?
答案其實都在《貴州都市報》采訪的黃校長那里隱約找到,“因為被學生的敬禮感動,上級領導還曾特批給學校80套課桌椅,以示鼓勵”。原來,敬禮還能感動上級領導!
黃平縣教育局局長雖然信誓旦旦還會繼續堅持下去,但“教育局只是提倡,沒有發文規定,不會強制學校施行”的答復與幾天前報道已有許多微妙改變,難免給人強弩之末的感覺。
說實在的,本來是作為新聞亮點,甚至有點“全國推廣”的欣喜接受抑或邀請《貴州都市報》的采訪,卻由于到了互連網成為了眾矢之的,多少有點始料未及,甚至是有點心不甘情不愿。況且為了“學生安全”,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如今卻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搞得灰頭灰臉的,難免要找點理論來支撐。
其實,在民主社會,人們是不會因為你做了一件所謂的“好事”就認為是正確的事,也不會因為你以前是這樣做的,沒有人說而變成正確,更不會因為其他人也這樣做,你就可以繼續這樣做。
孩子是祖國的希望,更是中華民族的接班人。他們的教育決定了我們民族將來的高度。從中央一些領導的履歷中,我們可以看出,許多人都有在中西部和農村工作的經歷。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我們的改革能始終保持在為了大多數人利益的基礎上推進。放眼未來,將來中國改革推進的力量,可以預見是在占人口大多數的力量中產生。其中道理,大家盡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此,農村教育關系著我們的前途和未來。農村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
因此,在這日益講究創新和個性的時代,黃平縣教育局這種公式化、程序化的做法,無疑成為教育詬病的代名詞,而必然被網民所指責。
當然,不可否認黃平縣教育局為了“學生安全”的出發點是好的,但請他們在制定時再考慮考慮,我們的政策是為了誰制定?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案?如果這點還想不到,請他們再思考或采訪時想一想“如果是我自己的孩子,我愿意他或她這樣嗎?”
東甌時評:面對“敬禮”,誰該臉紅
記者10月12日在貴州黃平縣采訪時看到,不少中小學生在公路沿線行走時遇見車輛,都要停下腳步敬禮。當地教育部門稱,這是在全縣范圍內推廣的禮儀方式,全縣所有中小學生都會向過路車輛敬禮,一是表示對駕駛員的尊重,二是防止安全事故發生。這有助于減少安全隱患,也讓家長和老師放心。對此過往司機表示感動,孩子們則稱已經習慣了。(10月13日《貴州都市報》)
這幾天,這則新聞在網上引起了熱議,有人贊賞,有人反對。這則新聞一下子讓筆者聯想到了去年溫州首創并推廣的“斑馬線禮讓手勢”。
去年,我市有關部門征集民意,共同推出“豎起拇指示意禮讓”、“伸出手掌搖示先行”兩個斑馬線禮讓手勢和禮讓手勢交通提醒牌。溫州的這個創舉不僅在本市引發討論、推廣熱潮,同時這一創意也受到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國新聞網、浙江日報等省內外眾多媒體關注。時下,福州也正在大力推廣這種“斑馬線文明禮讓手勢”。
交通規則告訴我們,過斑馬線,行人優先。如今,行人過斑馬線還要先“豎起拇指示意禮讓”、“伸出手掌搖示先行”,可見,這是“優先弱化”后的一種不得已舉措,并不是什么積極的行為。
“敬禮”與“豎拇指”,動的都是手關節,出發點都是為了防止安全事故發生。但兩則新聞一疊加,再一琢磨,筆者不禁要問,面對“敬禮”與“禮讓手勢”,該誰臉紅呢?
在路上,我們時常會見到汽車與行人搶道的景象。在這種汽車不讓行人,還與行人搶道的現實背景下,啟用“敬禮”與“豎拇指”這種文明禮讓手勢,無非是想能獲得大家的認同,同時能對提高全民禮讓道德觀念起到推動作用。
當然,僅靠道德約束和譴責已不足以制止時,減少交通事故最主要是有賴于法律的威嚴。
筆者認為,行人與汽車相遇,理應是行人優先,當然,行人也要遵守交通規則,如不闖紅燈等。但像過斑馬線,就根本不存在汽車與行人爭搶通行權的問題。難道作為司機,禮讓行人,特別是給中小學生們讓道,不是應該做的嗎?
禮讓行人,說到底還是個個人素質話題,筆者經常也會碰到在斑馬線前禮讓行人的好司機,碰到有司機減速并且揮手示意我們先過。當時總會頓生對這些好司機的好感,心中不免會肅然“敬禮”。但如果一個最起碼的交通規則,還要依靠“敬禮”來感化,是不是有點太沉重了呢?
沉重的還有一組官方公布的數據,中國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勢非常嚴峻,統計數據表明,每5分鐘就有一人喪身車輪,每1分鐘都會有一人因為交通事故而傷殘。在我國每年交通事故死亡的人當中,中小學生比例高達20%以上,因此,中小學生的交通安全已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
從小學生過馬路戴“安全小黃帽”,到“斑馬線禮讓手勢”,再到今天的學生向過往車輛停下腳步敬禮,這些看似“畫蛇添足”的舉動背后,著實值得一問:誰該臉紅?尤成勇進入論壇討論(溫州話題)
黃平教育局為何要堅持學生敬禮
關于學生向汽車敬禮的事情,很是熱鬧,盡管80%的網友反對,但“敬禮”規定的倡導者、黃平縣教育局局長李曉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來看,這個活動實現了學生交通安全零事故,還會繼續堅持下去。(10月17日,新聞晨報)
一方是“輿情洶涌”,一方是繼續堅持。更有意思的是,之前被廣泛置疑的學生向汽車敬禮是完成“禮儀教育”這一說法,這次他們不再提及,而是重點突出其“可以防止安全事故發生”。
那么我們就來說說安全。從某種意義上說,山區學生的交通安全,確實比城鎮的學生安全更有隱患,正如該局長所言“因為那里(城鎮)交通警示設置比較齊全”。但是,局長顯然犯了一個邏輯錯誤。
交通警示設置比較齊全,并不代表著交通安全意識就能在駕駛員心中大幅度提升甚至杜絕交通安全事故的發生。交通安全,主要掌控在駕駛者手中,而不是由警示設置來完成。所以,黃平教育局顯然把防止交通安全事故的主體倒置了。
誠然,因為山區孩子交通安全意識相對淡薄,上學或放學時在公路打鬧的情況比較多,要真正防止交通安全事故發生,學校要做的就是加強交通安全教育,而不是讓敬禮的學生這個活動的“交通警示牌”來完成。不難看出,黃平學校的交通安全教育被簡化成迫令學生行禮。至少,這可以說明當地學校的安全教育有些弱化。只是因為這種簡單易行的方法,確實收到了比較好的成效,于是過程就變得不重要了,這也許就是黃平教育局不屑于輿情的底氣。甚至,他們或許認為這就是一種最有效的安全教育形式。
但這種形式實在有待商榷。對于孩子來說,少先隊禮的涵義是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你可以說那只是迫使孩子們停止打鬧站到公路邊的一種形式,只是在少年兒童純潔的心靈里,已經慢慢地把汽車當作高于一切的致敬對象了。
當然,汽車并不是致敬對象,坐汽車的人才是致敬的對象。在鄉下,車輛不多,能坐車者,很有可能與領導掛上鉤。當接受致敬者心里暖洋洋的時候,這次被黃平教育主管單位有意忽略但意義不可忽略的“禮儀教育”就完成了。
這樣說并不是胡亂的推測。早在2003年,當時仍在四川山區學校從教的我,也接到了這樣的通知,雖然我沒有執行,但大多數同事顯然是執行了的,因為我親眼看到了許多這樣的敬禮場景。記得當初要求學生敬禮的通知里,有一條就是“為了展現山區學生的精神風貌”。也就是說,先前“禮儀教育”被質疑成“奴化教育”,并不是沒有一點根據。
近幾年,學校的安全壓力越來越大,甚至可以毫不諱言的說,某些時候,安全的壓力甚至超過升學率的壓力。作為教育部門的領導,面對這種壓力有應對措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在安全教育跟不上的情況下,安全防范措施不要附加上其他不便言說的理由,以免落人口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