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移農民就是富裕農民”。天柱縣引導農民轉變“戀土”觀念,大力實施城鎮開發帶動戰略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戰略,把興辦企業、發展三產、開展勞務輸出等,作為轉移農村勞動力、減少農民、富裕農民的有效途徑,使79500多名農民走出田土,二、三產業收入成為了農民收入的主體。
近年來,天柱縣把解決“三農”問題、加快農民產業轉移提到全局高度來認識,建立健全為農民就業服務的機構,對農村勞動力管理由以往的總量控制向疏導和服務方向發展,把農民就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
興辦工業企業,為農民走出農業搭建平臺。天柱縣把抓招商引資作為農民務工的有效途徑,通過引進資金項目,培育就業增長點。近5年,共完成招商簽約項目44個,實施項目34個,大批農村勞動力進企業務工。同時,很多鄉鎮、村也積極興辦農、林、礦產品生產加工企業,使很多農民在家門口上班當上工人。加快企業改革步伐,對效益不好的20多家國有企業實行改革改制,通過處置債務、優化組合等辦法,使工業運行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去年全縣工業企業達到93個,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1家。民營經濟也得到快速發展。該縣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和優惠政策,建立健全了民營經濟工作體系,使民營經濟發展換擋提速,目前民營企業從5年前的106戶發展到260戶,從業人員由2358人增加到6374人。
發展第三產業,為農民走出農村提供服務。圍繞建設黔東邊貿城,加快融入黔東湘西經濟圈,天柱縣以經營城市換取建設資金,使城市建設全面提速,縣城面積從10年前的2.2平方公里擴大到6平方公里,縣城道路由從10年前的2公里增加到13.6公里,縣城人口由10年前的2.3萬人增加到6萬人。新開工建設了河濱廣場、北部新區、防洪堤、迎賓大道等標志性工程,提升了城市形象,新一輪城市建設規劃,拓展了對外開放平臺。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和企業的不斷涌入,人流物流相對集中和加大,為第三產業發展提供了機遇。為鼓勵農民從事第三產業,天柱縣出臺了大量的優惠政策,推行“四零”服務,即零疑點辦公(即解答詢問者任何問題)、零距離接觸、零缺點服務(即熱情周到服務)、零工作日審批,放開非公有制經濟投資準入。建立以市場導向為核心、城鄉一體化的就業制度,完全取消農村勞動力進入城鎮就業的地域、身份、戶籍等限制性政策,降低農民進入城鎮和產業轉移門檻。全力支持三產在金融信貸、稅費減免、土地使用、財政注資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的需求,積極鼓勵扶持農民扔掉鋤頭從事加工制造、交通運輸、商品批發和零售、餐飲與食宿、衛生和娛樂等行業,大大調動了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的積極性。目前,天柱縣已辦理工商注冊手續的個體工商業戶有5600多戶,從業人員達7500多人,其中從業的農民占76%。
開展勞務輸出,為農民走出家鄉引路護航。在想方設法擴大本區域就業空間的同時,天柱縣還堅持發展勞務經濟,積極引導農村勞動力走出家鄉闖市場,向沿海發達地區轉移。該縣確定3家培訓機構作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和轉移引導服務,并充分發揮職業介紹中心、勞務輸出辦公室、勞動力就業市場的橋梁作用,規范發展勞動力就業市場和各類職業中介組織,簡化農民跨地區就業和進城務工的各種手續,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及時、準確的就業信息服務。近5年共培訓農民工4000多人,定期組織舉辦招聘洽談會,與泉州、東莞等地建立起長期的勞務輸出關系。如今該縣外出打工人數達到6萬多人。
目前,天柱縣農民就業呈現良性發展態勢,第一產業就業人員逐年下降,向第二、三產業轉移速度加快。全縣總共有224800多名男女勞動力,其中從事第一產業的為145200多人,有79500多名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占勞動力總數的35.4%。農民來自于二、三產業的收入也超出了從事農業的收入,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161元,比上年增長13.4%,其中第一產業純收入為926元,第二、三產業純收入為1061元,其他渠道收入為174元。大批農民洗腳上田,非農收入成為了農民收入的主體,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已經成為天柱縣農村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蔣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