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州經濟發展現狀
解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黔東南州經濟和社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苗鄉侗寨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與生機。
國民經濟穩步發展,整體實力不斷增強。2005年全州生產總值達145.4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3304元,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農、林、牧、漁各業均保持了持續發展,以從江椪柑、榕江西瓜、臍橙、臺江、雷山金秋梨、從江、榕江、劍河香豬、香羊為代表的綠色產業,特色產業正在逐步形成。工業規模逐步擴大,擁有凱里電廠、施秉恒盛冶煉廠、鎮遠青酒集團、全江化工公司、凱里鐵路鉛鋅廠、凱晟鋁業公司、岑鞏國恒錳業公司、凱里中密度纖維板廠、凱里瑞安水泥廠和陽光鋁廠等一批骨干企業。2005年全州工業總產值達到93.75億元,是1978年的22.4倍。
旅游業蓬勃發展。秀美的山水、眾多的名勝古跡,充滿厚重原生文化色彩的民族風情,讓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留連忘返,也帶動了第三產業經濟的發展。
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近幾年,黔東南州委、州政府抓住中央增加投資、擴大內需的機遇,加大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力度,加大投入,通過改善交通基礎設施以優化黔東南的區域位置。繼貴陽-新寨高等級公路黔東南段、凱里-麻江高速公路竣工后,玉屏-三穗高速公路已正式通車,三穗-凱里高速公路年內通車,目前全州公路通車里程6766公里,實現縣縣通油路,鄉鄉通公路。80.5%的行政村通了公路;鐵路建設快速發展,湘黔鐵路(復線)、黔桂鐵路過境232.5公里;民用航空建設載入史冊,黎平機場已正式通航;能源、郵電通訊等事業近年得到迅猛發展,全州16個縣市拉通了國家電網,全部實現市話交換程控化,鄉鄉通電話,移動電話網絡覆蓋全州,暢通八方的交通通訊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對外開放投資環境日趨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社會事業健康發展。2005年黔東南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7707元和1728元, 全州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已由1986年的230萬減至37.15萬人,不少家庭生活開始邁向小康;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如今的黔東南,政治穩定、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民族團結,人民安居樂業。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黔東南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構筑“四圈一區”發展框架,不斷推進全面小康社會進程,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步伐,為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奮斗,一個更加輝煌燦爛、富庶美麗的黔東南將展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