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苗族龍船節(圖)
漢族的端午節有龍舟競渡的習俗,居住黔東南的臺江、凱里、劍河、施秉、鎮遠等縣的苗族也有在農歷五月過龍船節競渡龍舟的風俗,時間不在農歷五月初五卻在農歷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龍船節苗語叫“咋甕”(意即劃龍船),又名“婁甕”(意即吃龍肉)。
龍,是苗族人民心目中吉祥和力量的象征,苗族的龍船很別致,一般是一株大杉樹或大梧桐挖成,分母船和兩側子船三部分,母船的船中心前后共六艙,中四艙裝載著龍船節期間親友饋贈的豬、羊、鵝和競渡水手食品,兩側子船則為水手劃槳之地,苗族劃龍船是站立著劃槳的,不同于漢族的坐著劃槳,船身長20米左右,船頭翹起水面很高,安裝上一個大龍頭,龍頭雕刻精美,宛似牛角的龍角上,通常寫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吉祥語,平時,龍船放在專放船體用的“龍船硼”內,有的“龍船棚”還寫滿楹聯,如:“龍船千古事,忠孝一生興,典祀千年重,綿延百事傳,江山千古意,時序百年興’等等,橫批則多為“民眾團聚”、“萬寶來朝”,兩個角尖之間拉一根細繩子,掛上小紅旗,角后有四根一米多長的野雞毛立著,顯得很威風凜凜。船尾也翹出水面,插著芳草,名曰“鳳尾”。
農歷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為苗家龍船節的正日,而早在五月十八九日,就得將龍船洗刷一新,至二十二、二十三兩天,將母船于船系為一體并安上龍頭,二十四日隆重舉行開劃儀式,在河邊或緩口有龍神之位的井邊、溝邊,置方桌一張,桌腳要綁上去掉樹葉和樹皮的樹枝,綁雨傘一把,綁紅布、紙錢和一把青草,桌上供米一升,去毛白公雞一只,以掃邪敬神,過去過龍船節的頭一天,要請巫師念經,現在這里巫術禮儀大多從簡,但巫術規矩不停,如龍船在劃渡中不得半途停頓或休息,須一鼓作氣劃至終點,待龍船調頭后,掌舵者分給水手每人一束青草用以驅邪,合一齊投入江中。
競渡前,鄉親們要給各龍船贈送禮品——雞、鴨、鵝、豬。有的把禮品放在船上,有的掛在船頭,時到中午,三聲號炮一響,數十只披紅掛彩的龍船在吆喝聲中破浪前進。鑼鼓聲、鞭炮聲、呼嘯助威聲此起彼伏,把整個節日推向高潮。勝利者最后可得一面錦旗。
參加龍舟競渡的苗民,每船水手多達三四十名,由頭面人物當“龍船頭”,這里指船上的鼓手,全船水手聽從鼓手指揮,按鼓聲節奏揮槳競渡,又由一小男孩扮女裝頭戴苗家女銀飾敲鑼,由最懂水性的掌舵當艄公,由氣力好的壯漢站在船頭撐篙。還有專人負責在開賽時、離寨時、歸寨時在船上放土炮,更有能書會算的“文化人”在船上專記下三親六戚所送禮品,在節日期間,水手每天三餐享用的酒肉,皆由村民及沿江各村寨的親友所贈,龍船節結束后,還需享受一鵝或一鴨,水手的挑選很嚴格,若家中有婦女生小孩的均不得當水手。
各村寨在龍船節結束時,必須挑全村最肥大的豬,宰后請全寨聚餐一次,以酬謝全村對龍船節的支持,龍船節期間,清水江兩岸人山人海,除競船外,還有賽馬、斗牛、斗雀、吹笙、青年男女對歌、游方、踩鼓等民俗活動,一直進行到深夜,是男女青年游方對唱、談情說愛的佳節。
關于苗家龍船節的由來,在黔東南流傳著兩個民間傳說。
有一傳說,說代天降雨的龍王有一次行錯了雨步,下雨時間違反天意。天公大怒,令雷公把龍王劈成數段拋入江中,從此天大旱,苗民即造龍船沿清水江劃渡,象征被雷公劈死的龍王復活了,又按常規降雨人間。這是一種賽龍舟求雨的古老風俗。
另有一傳說,說有父子二人在江中打魚,兒子被龍王抓去當了枕頭,父親一怒之下放火燒龍宮,將龍砍成幾段,浮尸江中,大家檢龍肉分吃,但吃了肉后九天九夜天全黑,不分白晝黑夜,有一天,一位婦女帶小孩到江邊洗衣,孩子用棒槌拍打江水,并不停地念著模仿擊鼓的“咚咚”聲,不久天就亮了,以后,這條江附近的苗民都過龍船節,敲著鼓點子賽龍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