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春節的習俗(組圖)
據博覽瀾人消息 貴州的苗族主要聚居在苗嶺山區和清水江流域。
我曾經發表過《原生態藝術魅力無限》一文,展現了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原生態藝術節的盛況,黔東南境內的苗族,風俗的奇麗獨特,在苗族大系中顯得格外突出。
博瀾人的家鄉:貴州錦屏縣城
今天是2009年大年初二了,我回想在1970年之前在老家每年過春節的情景,突然萌發了請讀者走近黔東南,欣賞苗族奇異風俗的隨想,即起草本文。
在敘春節習俗的開頭,我先說苗族人是是蚩尤的后代的傳說。苗族的族源十分古老,其根源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黃帝戰蚩尤的傳說時代。
苗族就是蚩尤部落戰敗由中原南遷演變而成的民族,因此苗族至今仍尊奉蚩尤為始祖。據老蚩尤以后,唐、虞、夏的三苗,殷周的髳,春秋戰國的荊蠻,秦漢的黔中蠻和武陵蠻都可能是苗族先民在不同時代的名稱。悠久的歷史,在現代苗族中留下古樸神秘而又多姿多彩的風俗文化。
貴州錦屏縣城風雨橋夜景
苗族一般都居住在山上,或依山傍水而居,住房多是桿欄式木樓,俗稱吊腳樓,大的寨子過千戶以上。我家是漢語叫“偶里”,苗語叫“方凹”的地方。從地名的叫法上看得出,“方凹”是四面環山的盆地。在盆地靠山的周邊山腳和山上都是苗家人用木質結構修建的房屋,連成片片村落,整個盆地延長約4公里,有一千多戶人家,遠遠看去,吊腳樓重疊交錯,非常壯觀。每當夜幕降臨,各家各戶打開電燈,燈火映入寬廣大壩的水田形成五光十色的倒影,顯得非常壯觀,此時你若走在穿過大壩水田的道路上,感覺進了花團錦簇的公園一樣,又猶如乘船在上海外灘觀看黃浦江的夜景,所不同的是在這里聽不到船的馬達聲和喧囂的音樂聲,聽到的是從四面八方傳來閱耳的優雅的苗族人祝酒歌的歌聲。
節日是苗族風情展現得最精彩淋漓的時刻。對于傳統中的 “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的節日我就不一一去敘述了,在這里只談苗家人過春節的習俗。
殺豬打糍粑預示著春節的來臨。苗族人對春節十分看重。當時間進入臘月后就開始傾其所有辦年貨了。幾乎每戶都喂有肥豬(稱“年豬”),作為過節的肉食準備,冬臘月下旬宰殺,在這個季節里,家家戶戶都響起“砰!砰!”打糍粑的聲音,預示著春節已臨近。糍粑既是苗族人必備的年貨,也是祭祀祖先的主要供品(從春節到清明節祭祀祖先糍粑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因此,即使是困難時期比較困難的人家都必須多少搗上一點,有些家庭搗的糍粑多達十多槽。我在家時,我們年輕人過年難過的一關是打糍粑,因為太多的連續作戰,確實很累人。
以清新的環境敬老的形式過大年。除夕的這天,全家將樓頂懸掛的揚塵以及室內外清掃干凈,然后貼春聯和年畫,以清新的環境迎接新年的到來。
春節期間,要在堂屋上方祖先靈位前燃香點燭(點然后不分晝夜一直延長到元宵節),讓祖先們與家人共度佳節。
大年三十晚上,稱“舊年飯”,置備豐盛的酒菜,合家聚食。春節期間的一切食物,都要先祭過祖先后,全家人才能享用。年飯在開席前,擺好菜和碗筷,在堂屋點香燒紙,所有的人都到屋外回避,由長者首先敬請祖宗先“吃”,長者一邊口念祭詞和招引列祖列宗的名字,一邊倒酒意思是請諸位祖人回來過年,一同享用。長者需將各位祖人的名字記清,盡量一一請達,記不清或是漏請的請其他祖人轉告。此刻燃放鞭炮。10分鐘左右之后,全家人入席,開席的第一個程序是最小的下輩向最年長的老人敬酒,祝老人長壽,隨后由小到大輪流敬酒,受敬者用傳統最好的語言對敬酒者以表達良好的祝愿。
春節作為一歲之首,對于苗族來說,是一個神圣的節日。三十晚上“守歲”而不睡覺。
從初一開始,最鮮亮最激動人心的各種活動由此開始。有祈神禱富的祭祀祖先,有驅癘禳災的驅邪、有祈禱豐年的占歲,有謝恩的喂牲,有聯絡感情的拜賀新年,有娛人娛神的各種活動等,此外尚有一系列禁忌習俗約束人們,不可沖犯神靈,以祈福分。
正月初一這天很熱鬧。
一是天剛亮后看誰家先放鞭。
二是看誰先到路口給路神燒香。
三是拜年,新年伊始,萬象更新,正月初一,苗族人的親朋好友們都要互相拜年賀歲,共祝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初一一大早,家長們就會給孩子們打扮齊整,早早地打發他們去給本家的長輩們拜年。小輩先向長輩拜年(先拜自家人后拜家族內的長者),拜年將得到的壓歲錢,我們小時為將得到許多壓歲錢高興得睡不著。孩子們背上糍粑,帶一兩瓶燒酒,踩著遍地的鞭炮紙屑、頂風冒雪走出家門到伯伯叔叔家去拜年。村寨中已是熙熙攘攘,來來往往,每一個人都是新衣新帽,神采飛揚。大人們在路上見了面,都是滿面堆笑,滿口“新年好、恭喜發財”之類的喜慶招呼話語。
四是在自家堂屋向祖宗磕頭燒香,向祖宗敬供點心和油茶。
五是由當家的主婦將一個大蘿卜按在家的實有人數切塊,每人吃一塊以示團結。
六是請鄰居來吃油茶和甜酒。
七是早晨吃過新年飯后,要舀點年飯來喂牛和狗,以此感謝牛辛勤耕耘和狗帶來谷種的功勞。牛是農家耕地的勞力,傳說是狗最初帶來谷種,兩者對農戶來說都十分重要。
正月初二是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已出嫁的女兒春節必須回娘家拜賀,成了不成文的規矩。對于新出嫁的女兒或特別講禮信的女兒,春節期間總是根據娘家親戚的總戶數,備辦禮品(一般的禮品有豬肉一塊,糍粑4-6個和燒酒兩瓶),雙雙回來一一拜達。女兒到家后的第一餐飯將享受得到媽媽或嫂子在過年的晚上給她們預留的年飯(一般是留雞腿子、大扣肉和魚塊等傳統的好菜)。
正月初三這天,是苗族辭祖和拜謁祖先墳墓的重要日子。每家每戶攜酒、肉、飯和糍粑到各位祖先的墓前,先將墳墓四周清掃干凈,于墓前燃三炷香,焚化錢紙,將祭品供到墓前,然后跪在墓前磕三個頭,并燃放鞭炮。這個活動又稱“拜墳”,意在給祖先“拜年”。同時,為求得神靈的保佑,家族必須派出代表到香火旺的寺廟去敬供,有的不辭辛苦一天走是幾十公里的路程。
苗族的春節氣氛一直要延續到正月十五。在苗族的春節觀念中,春節和十五是聯系在一起的。苗族稱正月初一為“大年”,而稱十五為“小年”,對十五仍十分看重。一般女兒都回娘家過十五,與家人團聚。
苗族有系統的語言而沒有系統的文字,但是口頭文學非常豐富,歌是口頭文學的主要體裁,又是感情表達的最浪漫形式。記述歷史的苗族古歌雄渾壯烈,苗族飛歌嘹亮悠遠,情歌幽婉纏綿,酒歌熱情洋溢,舞蹈語匯極為豐富。
一對對年輕人在山上“謠馬郎”(對歌)是談戀愛的最佳方式,十五之前這段時間是談情說愛的好季節,一些年輕男女借故說去親戚家拜年,實則上山去與戀人約會。對于還沒有目標的年輕人來說,走在路上也不放過尋覓的機會,只要擦身而過有一見鐘情的感覺,走過去十幾步后把自己的心里話用歌唱的形式表達出來,有意者就會立即止步,雙方馬上約定改日見面的時間和地點并按時赴約,待雙方通過對歌和通過間接的了解確認戀愛關系后,男方即請父母托人到女方家提親,商定訂婚和結婚的日子。這種自由戀愛的方式和城里的人比,對歌如同跳交誼舞,不同的是對歌是在風景秀麗并比較隱蔽的山上,在一定程度上講這種方式比漢族人談對象要浪漫得多。
我的太太是湖北人,她和我到老家探親看到這一幕幕的情景,她深深地感覺到苗族人生活的情趣確實令人欣賞和羨慕。
我留戀我家鄉的習俗,38年前在老家過春節的情景至今仍浮現在我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