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萬事通” 生活中的“梁神醫”
安排的滿滿的工作日程
工作中 他細心、耐心、講方法是個“萬事通”
“工作要干,但是不能亂干、蠻干。”這一直是梁艷光的信奉的工作方式,由于鄉村干部的工作范圍較廣,扶貧、計生、教育、社會事務等等工作梁艷光都做過,并且每樣工作他都能做好。
扶貧工作
扶貧工作是一項細致并且長遠的工作,梁艷光從事扶貧工作多年,他深深的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因此無論是在剛開始工作的翠里鄉,還是之后的西山鎮滾郎村,每到一處梁艷光首先想到的都是如何幫助當地百姓找到發家致富之路。
2008年下半年,作為滾郎村駐村干部的梁艷光經過多方調查,結合滾郎村實際,決定帶領當地群眾大力發展養殖業。石明章便是第一批響應他號召的人,在梁艷光的幫助下,石明章先后貸款15萬元,辦起了養豬場,經過幾年的發展,石明章的養豬場現在占地500平方米,最多是養有120頭豬,2009年出欄41頭,收入4.8萬元,在他們的帶動下,目前滾郎村已經有養豬大戶42戶。回想起梁艷光,石明章感慨的說:“現在我的養豬場越辦越大,生活也慢慢變好了,可是我的領路人梁艷光卻看不見了,實在是太讓我難過了!”
此外,在梁艷光的帶動下,該村還建成了茶葉基地100畝,種植果樹500畝,建成沼氣池40余口,硬化布道1560米,村民們開始逐步的過上了好日子。
計劃生育工作
計生工作是農村工作中的又一項十分困難切艱巨的工作,某些村民古板、守舊的思想讓許多基層干部都頭疼不已,不過梁艷光卻依靠著自己的真誠和一次次不厭其煩的上門勸說,完成了一項又一項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翠里鄉計生辦主任梁仕華給記者講訴了這樣一個故事,高武村有一石姓村民,屬于政策規定內的結扎戶,可是他卻始終不愿意接受結扎,并且態度強硬,每次只要有計生工作者去做他的工作,一言不合就會被大棒打出。梁艷光了解到這個情況后,主動買了酒菜前往石某家,經過整整一天的促膝長談,第二天石某居然主動表示愿意接受結扎。梁仕華覺得不可思議,便去問梁艷光,可是梁艷光卻只是笑著拍了拍胸脯,半開玩笑的說:“我辦事,你放心。”
教育工作
教育乃百年大計,梁艷光深深的明白這一點,因此對于教育工作他從不怠慢。2004年是翠里鄉“兩基”工作的攻堅時期,梁艷光通過調查了解到翠里中學有兩個學生因為家境貧困無法繼續讀書,當下決定資助每人每個學期一百元錢,讓兩人得以繼續學習,而當時他的工資也不過才每個月600元而已。
后來,到了滾郎村工作,他更是經常深入學校,了解教學情況,關心師生生活,關心學生入學等問題,當他了解到本村五年級學生石庭英同學因為家境原因面臨輟學時,他立即決定資助她一直到初中畢業,讓她能夠繼續讀書。每年“六一”的時候,他還要從自己的工資中捐出300元資助學校作為“六一”的活動開支。自他進入滾郎村工作后,該村的入學率達到了100%。同時他個人也被縣委、縣政府評為了“全縣兩基工作先進個人”。
社會事務工作
社會事務工作是鄉村工作中的又一項重要且困難的工作,可是無論是在翠里鄉,還是滾郎村,梁艷光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將其做好。
2006年,在貴州與廣西交界的南岑村,有一個70多歲老人的兒子參軍后失蹤了,可是老人卻怎么也找不到兒子參軍的證明了,為了能讓老人家被列為軍屬,不至于老無所依,梁艷光步行趕到南岑村,幫助老人家從家里的幾個大箱子里翻出了兒子生前在軍營中的兩張照片,和一封帶有軍隊番號的家信,隨后又在老人家的雞籠中找到了已經被厚厚的雞屎覆蓋的參軍“光榮牌”并親自擦洗干凈,這才幫老人家爭取到了軍屬的補償。
滾郎村有一個88歲的孤寡老人石忠隊,長期無人照顧不說,自己還要照顧兩個年幼的孫孫,2008年,梁艷光擔任滾郎村的駐村干部以后,每次進村都要去看望老人家,給他送錢送米、挑水砍柴,還幫她治病,這才使得她可以安度晚年,一提起英年早逝的梁艷光,石老就忍不住自己的眼淚,她告訴記者:“現在只要一聽到梁艷光的名字,想起他對自己的好,我就非常的傷心難過。”
總之,梁艷光工作這十幾年來,就沒有任何一項工作是他不能勝任的,一名以前在翠里鄉同他共事的鄉干部告訴記者:“無論任何事情,只要你交給梁艷光去做了,就可以放一百個心了,因為他沒有任何事情是不會做、不愿做和做不好的!”
部分梁艷光醫治過得村民前來悼念他
工作外 他背著藥箱走村竄寨是個“神醫”
梁艷光除了是位優秀的基層干部,同時還是一位醫術高明的“神醫”,本身就畢業于黔東南州衛生學校的他,還繼承了家族的傳統苗醫本事。因此,閑暇的時光他總會背著藥箱走村竄寨,替老百姓瞧病。幾年來,他先后為西山鎮的陡寨、大丑、岑杠、滾郎,翠里鄉的翠里、高武,廣西的大年等周邊村寨的村民看過病,救過好多人。
岑杠村村民梁學遠,身患腎結石,曾到凱里、中山、江門等全國各地求醫,均未能根治,弄的他面黃肌瘦,苦不堪言。梁艷光知道后,通過家傳苗藥和中藥結合為他治療,三個月后梁學遠完全康復。
滾郎村村民謝安明老人身體一直不好,常年臥病在床,生活非常艱苦,梁艷光派駐滾郎村后,多次前往看望,并為期義務治療,現在謝老病情已經大為好轉,并且可以做簡單的農活了。
通過梁艷光一次又一次的走寨為人看病,他的醫術漸漸的為人們所稱道,有時還會有人慕名而來,他也從不拒絕,并且多年來他一直義務為人看病,從來不以看病牟利,這也使得他在許多鄉鎮擁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和良好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