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險奇雅話鎮遠
鎮遠是一座群山環抱的小小縣府山城。然而,在全國現有2000多座縣城,800多個建制市中,鎮遠卻有她迥然不同于別處的古、險、奇、雅的突出個性,更能給人以美的豐富享受和智的啟迪。
古——據有文字可考的史料記載,鎮遠古稱“豎眼大田溪洞”,夏、殷、周屬鬼方,春秋屬楚國管轄的“黔中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將全國分成36郡,鎮遠疆域屬“黔中郡”。公元前214年,秦消滅南越國,鎮遠劃歸象郡管轄。此前無縣治。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改秦黔中郡和象郡二部分置武陵郡,隸荊州,領十三縣,其管轄區域除主體部分在今湖南境內外,鎮遠亦在其版圖,始在鎮遠設縣治,當時稱無陽縣。新莽時改武陵郡為建平郡,鎮遠一度并入辰陽縣。東漢時恢復武陵郡,鎮遠稱無陽縣。
三國時,荊州為魏、蜀、吳爭奪之地,武陵郡曾一度為蜀漢占領,不久蜀軍敗北,武陵郡復歸東吳統治。雖然在當時分裂的狀況下,統治者不時變更,但鎮遠一直為無陽縣,始終保持不變。
光陰荏苒,到齊武帝永明三年(公元485年),分武陵郡一部分置東牂牁郡,隸郢州,當時領十三縣,同時改無陽縣為新西都市,歸牂牁郡管轄。
爾后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鎮遠縣治領域隸屬關系有過多次變更,縣名亦有過諸如梓姜縣、車停縣、安夷縣等稱謂,然鎮遠城作為縣治首府駐地一直沒有變動。在元、明、清幾代,除縣治首府駐地照樣保存,還晉升為統管領域更廣的州、府、道首府設置駐地,一度為黔東南地區政治、軍事、商業中心的“一大都會”。
民國時期,鎮遠縣是民國政府所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
新中國成立之后,鎮遠先后為人民政府所設專員公署和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駐地,直到1958年黔東南首府遷駐凱里,遂設現行縣治。
追溯鎮遠建置沿革史,從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設無陽縣算起,至今已有2202年;從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元朝廷在安夷縣(今鎮遠)置鎮遠沿道溪洞招討使司,正式把鎮遠置于一個軍事城堡算起,已有725年;而從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有計劃、大規模地在鎮遠衛城筑造古城垣算起,已有611年。這在全國實屬不多見。鎮遠歷史悠久,名不虛傳。
險——鎮遠地形地勢極為險峻,向來為世人所贊嘆。清朝著名愛國民族英雄、詳志山川的紀游家林則徐在他的《鎮遠道中》詩中寫道:“兩山夾溪溪水惡,一徑秋煙鑿山腳。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墜膽已落。……不敢俯眺千丈淵,抬頭但見山插天。健兒撒手忽鳴炮,驚起群山向天叫。”明代道士張三豐在中元洞修煉時則用“二水交流一水東,水流花謝有行蹤;夜宿龍潭澄細月,云橫峻嶺虎騎龍。……”的道語歌對之作具體的描繪。
鎮遠城四圍群山環抱。東有中河、筆岫、白云山,南有龍頭、吉祥、五老山,西有西峽、平冒、二仙山,北有鐵山和石屏山長廊。構成天然屏障。而且鎮遠古城垣等軍事建筑設施完善。氵舞陽河穿山越谷自西峽咆嘯涌入,割破城池蜿蜒瀟灑注東峽而去。在尚無公路、鐵路和航空交通設施工具的古代,這條河是鎮遠西去滇川、緬甸、印度,東走湘楚中原的主要通道。在軍事上,進可攻,退可守;商業上可同外界進行有效的交往。督統輻射地域寬廣。素有“滇頭楚尾”、“入黔咽喉”之謂。自古被歷代王朝視為“欲據滇楚,必占鎮遠”、“欲通云貴,先守鎮遠”的政治、軍事要地。被權威文博專家認定為中國保存得“最完整,最富有明清風格”的古城堡之—。史志載稱“九州形勝之地”。
奇——鎮遠是一座山城。而在中國,山城有的是,諸如重慶山城、桂林山城等等。鎮遠能在眾多的山城中格外引起世人的注目,自然有她出類拔萃和與眾不同之處。
首先,鎮遠城的造就格局就格外匠心獨運,新穎別致。鎮遠古城總占地面積3.1平方公里。氵舞陽河西來東去,天生偏在城池居中地帶蜿卷一個“S”形,河床占去城池地表面積三分之—強,使本來狹窄的可用地面變得更狹窄。先人們在這里造城,沒有任何其他可供選擇的余地,街面、道路、各類主要建筑物均得依山就水進行布置。氵舞陽河北岸府城首尾銜接的順城、興隆、新中、民主、共和、盤龍六條街,南岸衛城首尾銜接的周大、聯合、和平、西門、西秀五條街,均是夾河而建。湃陽河在城中蜿卷成“S,’形,兩條長街也因勢彎拐成“S”形。河伸街道直,河曲街道彎。完全擺脫了中國傳統造城沿襲“井字”、“格字”、“螺旋”等等布局的俗套。置身城周的高處眺望,看那城池總體的模樣,儼然一個太極圖;看那全城僅有兩條延伸老長的街道,又像兩條活靈靈充滿生機活力的長龍;而看那兩條灰黃色的長街與那藍得透底的河流,還有同那沿河兩岸擠夾在街道與河堤之間的兩長串青瓦復面建筑物形成的巧妙組合,黃、青、藍3條色帶相間有致,飄然有動感,又仿佛天女著意撒落人間的彩帶,這在世間恐怕僅此一處。
其次,在鎮遠,由于地形限制,臨街的建筑一般都只能提供作商場、店鋪和機關辦公用房,居民歇息的房屋宅院多建造在城周山麓的斜坡部位。而這些地方也有高低不平,凹凸不一。因而造就出來的民居宅院層層疊疊,但錯落有致。從城里這邊看山,但見山如樓臺;而從山那邊看城,又見樓臺如山,特有韻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鎮遠許多文物古建筑,大多是建造在城周使人望而生畏的高山懸崖峭壁處,如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洞古建筑群,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府城古城垣、四官殿等。凌虛御空,氣勢雄峻,在城里任何一處都可以看到。而在這些凌空而建,貼壁而立的文物古建筑中,懸空吊腳樓、閣、殿、宇頗多,給鎮遠增輝不少。置身其處憑欄鳥瞰,鎮遠四圍的青山,舞陽河碧水,城垣碼頭,虹橋津渡等壯麗景致,盡收眼底,其趣無窮。
古代的工匠、設計師、藝術家們因勢利導,以立體布景,因景造物,以物置遠衛城古城垣北門景,以景飾物的高超技藝,巧妙利用鎮遠這一窄小狹長的地勢,把鎮遠城擺弄得如此有板有眼,使其特別厚實得體,漂亮好看,世人無不交口稱贊,沒有理由不堪稱奇跡。
雅——鎮遠傳統文化內涵十分深邃。她是一座城,更是一幅畫,一首驚震寰宇的詩。
鎮遠城內及近郊,共有國家級、省級和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0余處。建造鎮遠城的藝術家、設計大師、能工巧匠們,在嚴謹布局和構造城鎮軸線主體的同時,刻意對這眾多文物建筑作了巧妙的安排。他們把中原、沿海等地的傳統文化與本地傳統民族文化緊密融揉起來,采用山水畫卷構圖法,以畫入城,因畫成景,把一棟棟設計精巧的古建筑極為和諧地融合于美不勝收的自然環境之中;把一座座完全中國式的木質穿斗式結構樓、閣、殿、宇、亭、榭,十分精當地安置在先天就最富有詩情畫意的處所。規模大小不一,高低錯落有韻。同城鎮構建主體隔三差五匹配得十分協調。同時,每一處文物建筑都包藏著特定的文化內涵。譬如:吳起、廉頗、王翦、李牧是戰國時期為國戍邊有功的著名戰將,在人民心目中有很高的形象,于是建造鎮遠城的藝術家、設計大師和能工巧匠就在鎮遠城的城北屏障石屏山懸崖的上端筑造一座殿宇,與府城古城垣毗鄰,專門供祀這四位戰將,以求保佑鎮遠居民安居樂業,取名“四宮殿”。關羽是三國時代劉備旗下智勇雙全,勇于虎口拔牙的“五虎大將”首席,戰功卓著,其德能感召過無數代人,在民眾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于是,祭祀關羽的“關公廟”便被建造在縣城香山寺后山一個名叫“獅子口”的地方。女仙天后是福建漁民敬奉為善解民意的海神,專司保護漁民海上作業平安之職,于是就把“天后宮”建造在石屏山南麓新中街與民主街相銜接距濞陽河水面最近的二級臺地上,并用青料石鋪設76級三進階梯同“天后宮碼頭”直接連通,以祈天后神保佑舞陽河水能航運安寧。佛教、道教、儒教的祖師(法師)喜幽愛靜,虔誠修煉,以利“證成涅湃”、“得道成仙”、“公平天下”,于是佛教始祖釋迦牟尼、道教神靈玉皇大帝、儒教鼻祖朱熹便被安置在城東中河山著名的青龍洞古建筑群的僻靜處或幽洞中,充滿著濃郁的文化氛圍。有本地民族民俗傳統文化成分,也有外來傳統文化成分。
城里城周星羅棋布的文物古建筑,在古木翠篁、野花藤蔓掩映下,、其上涌黛聳翠,秀峰凌霄;其下洞宇開翕,云垂花簇;似明似暗,似隱似現,籠罩著濃重的迷離色彩,特有的雅致神韻。而這些建筑技藝高超的文物古建筑,同城里眾多古色古香,明清時期保存下來的古民居、古四合院爭奇媲美,眾星拱月;再加有城中蜿蜒貫通全城最富傳統文化味的舞陽河幽深的碧水藍帶的渲染;山、水、城渾然一體,交相輝映;水中有城、有山,城中有山、有水。使整個鎮遠城變成了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十分典雅,異常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