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剛:以節能減排為抓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當前最迫切的任務是節能減排。抓好節能減排工作,就抓住了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增強節能減排的針對性。推進節能減排,應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一是突出重點。突出抓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節能減排。2006年,安徽省電力、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業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占全部工業的68.6%和72.25%。對這些行業的節能減排工作要制定專項規劃,明確目標,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堅持不懈地抓緊抓好。安徽省153戶企業的年綜合能耗3664萬噸標準煤以上,占全省工業企業能耗的60.4%;487家企業的廢水、廢氣排放量均占全省的85%以上。要積極推動這些耗能大戶、排放大戶的節能減排工作,開展與國際國內同行業能耗先進水平對標活動。二是抓住關鍵。首先,加快以節能減排為中心的技術改造。廣泛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采用節能環保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顯著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目前,安徽正在突出抓好重點行業的技術改造,組織實施100個重點節能示范項目,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其次,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落后生產能力是資源能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的源頭。必須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引導和促進企業關停并轉落后生產能力。
從源頭上促進節能減排。招商引資是欠發達地區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會對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方式以及能耗和污染排放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應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增強招商引資的選擇性。一方面,做到選擇性招商。招商引資工作要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體現節能減排的要求,從不同區域的實際出發,高起點、高水平地承接國外和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合理選擇招商引資項目。另一方面,強化招商引資管理。把招商引資與節能減排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同步規劃和推進。嚴格進行能源消耗審核和環境影響評估,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節能環保要求的項目,一律不予引進。
依靠群眾監督節能減排。節能減排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群眾參與監督管理的積極性很高;人民群眾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線,參與監督管理的有效性較強。因此,在推進節能減排工作中應注重發揮群眾的作用,增強監督管理的群眾性。一是全面公布節能減排信息。定期向社會公布節能減排的目標、重點、指標完成情況以及監督措施,讓群眾及時了解節能減排政策和有關法律法規,明確監督的對象、內容、形式、標準。二是大力拓展群眾監督管理渠道。加快建立群眾監督平臺,做好環境信訪工作,建立健全群眾意見和建議處理、反饋機制,使群眾的監督意見真正轉化為節能減排工作的成果。
拓展節能減排的空間。發展循環經濟,有助于把發展經濟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有機結合起來。因此,推進節能減排,必須把發展循環經濟擺在突出位置。一是強化試點的示范作用。推進重點行業和企業試點工作,搞好能源資源節約和“三廢”的綜合利用;推進資源型城市試點工作,因地制宜地探索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節能減排的模式。近年來,安徽啟動了第一批19個不同類型省級循環經濟試點,銅陵有色集團、淮南礦業集團、銅陵市還被國家列為首批全國循環經濟試點,取得了初步成效。二是強化規劃的指導作用。在編制產業規劃、區域規劃和城市規劃等各類規劃時,體現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促進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認真編制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專項規劃,有效引導循環經濟發展。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資源消耗審核、環境影響評估的重要內容和規劃審批、項目核準的重要條件。三是強化政策的支撐作用。建立健全政策支持體系,將政策的著力點放到提高發展循環經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上,以調動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積極性;放到加大浪費資源、污染排放的成本上,以促進粗放型增長方式的轉變。
把握節能減排的機遇。節能減排,蘊涵著加快發展的重要機遇。敏銳發現和善于把握機遇,就能增強發展的主動性。首先,加快發展環保產業。從政策、機制和投入等方面,為環保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進一步加大環保設備制造骨干企業的整合力度,重點發展大氣治理、城市及工業污水處理、固體廢棄物處理設備等項目,培育壯大環保產業。其次,加快發展現代裝備制造業。大規模開展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在新上項目中采用一流的技術裝備,可以為現代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提供較大的市場空間。安徽將進一步挖掘潛力、突出重點,發展壯大裝備制造業。第三,加快調整產品結構。隨著國家全面實施節能減排工程和全社會節能減排意識的增強,節能產品的市場空間越來越大。因此,應加快調整產品結構,支持企業大力發展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產品。第四,加快技術創新步伐。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節能減排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體系建設,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優先建設一批節能減排技術創新平臺,以技術創新為依托,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