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西部民族醫藥產業前景廣闊
新華網云南頻道5月31日電 (記者 李舒)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醫藥國際交流和合作的日益廣泛和深入,傳統醫藥的發展步入了新的階段。有關專家指出,中國西部豐富的民族藥物資源,若經過大型制藥企業特別是國外高科技企業的的開發和整合,將創造出數以億計的產值,投資西部中醫藥產業將
獲得豐厚回報。
第一、我國西部具有豐富的民族藥物資源優勢,國家對民族藥的保護與開發十分重視。
成都中醫藥大學校長、著名中醫藥專家祝彼得教授指出,我國西部各民族的醫藥具有起源時間早、資源豐富,品種繁多、用藥獨特等特點,是中醫藥領域的一朵奇葩。
我國西部地區多樣化的生態自然環境,孕育了豐富的天然藥物。目前西部民族藥已達3700多種,尤其以藏、蒙、維、彝、傣、羌、壯和苗等民族藥為代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醫藥。有的民族還產生有大量的醫藥文獻,記錄了系統的民族醫藥學理論。運用這些經驗和理論指導藥物的使用,往往能取得奇特的療效。民族醫藥學的價值,已經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近年來,我國在民族醫藥文獻的發掘整理、民族藥物資源調查研究、新藥開發研究以及專業隊伍培養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據介紹,國家衛生部組織了使用民族藥較多的16個省區藥監機構,歷經數年共同編寫成了《中國民族藥志》數卷,目前已經出版。已出版的《中國本草彩色圖鑒》民族藥篇中包括了2000種左右的民族藥。中國政府近年來還組織有關部門編輯出版了《中國藏藥》、《蒙藥學》、《維吾爾常用藥材》等數十種有關民族藥的專著。
中國政府還幫助各少數民族研制和開發出了一大批民族新藥。自1995年以來,研制開發的新藏藥即有80多種,其中12個品種列為國家中藥保護品種。蒙藥現已開發利用120多種,年產蒙藥3萬多斤,產值達575萬元。目前開發利用的維藥達140多種,自1993年以來,有17種維藥通過新藥評審,深得各級群眾的贊譽。中國還編輯出版了《西雙版納傣藥志》共4集,收集了單驗方2000多種,并從中篩選了100多個具有確切療效的方藥進行開發利用。
第二、中藥基地建設初見成效,為投資民族藥業提供產業基礎。
為加快我國中藥產業現代化的進程,科技部“九五”期間啟動了中藥現代化研究和產業化開發重大項目,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是其中的重要內容。1998年,科技部、衛生部、藥監局、中醫藥管理局和中科院等有關部門與四川省政府合作,率先啟動了四川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此后,國家科技部在“九五”期間和“十五”前期又先后批準了吉林、云南等8個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和寧夏、陜西等11個中藥材規范種植基地,科技部還在上海設立了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基地。四川、吉林、云南、甘肅四個省份先后都制定了本省中藥產業的遠景規劃,要求各省中藥工業維持30-40%以上的超常規發展速度。
近年來我國通過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充分調動了地方政府、企業、科研院所以及社會各界的積極性,促進了中藥現代化的發展。例如,我國第一個中藥基地棗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四川)基地的建設已初見成效: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園初具雛形,引進醫藥項目25個,投資規模30.15億元;研究開發體系、藥材生產體系、中藥制藥體系、配套服務體系建設也取得了喜人成果。
此外,中藥知識產權保護已引起政府高層重視。科技部副部長李學勇表示,我國中藥業將實行知識產權戰略,積極應對國際專利競爭,加快國內專利審查速度,并鼓勵中國企業到發達國家注冊專利。
第三,西部各省市出臺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積極吸引外商投資民族醫藥產業。
四川、吉林、云南、甘肅四個省先后建立了醫藥產業發展專項計劃和發展資金,圍繞民族藥業重大研發和產業化項目、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建設、企業重點技術改造、地道藥材種植示范和專利申請及維持等重點領域,采取撥款補助、貼息貸款、國家項目配套等方式,促進中醫藥技術創新和產業化。
同時,要求各地和有關部門,要為中醫藥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按照支持體系健全、企業待遇公平、優惠政策透明、辦事簡捷高效、保障條件完備的要求,營造優良的投資和參與國際合作、交流的創業環境。營造廣泛吸引社會資本的多元化投資格局,吸引更多境外、省外和民間資本。云南省對凡是技術研發投入占其銷售收入5%以上的企業,政府對相應項目給予配套資金支持。
云南省還出臺了鼓勵科技人員加快科技成果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科技人員的醫藥高新技術成果可以作為注冊資本出資,獲得相應股權。國內科研機構、海外留學生及國外專家攜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醫藥高新技術成果到云南創業,可以優先獲得省發展專項資金資助。高校、科研機構可為兼職辦企業的科技人員繼續提供科研實驗條件,從事應用研究開發,并保留公共福利待遇,涉及云藥的國內外發明專利申請費和專利維持費納入云藥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資助范圍。
鼓勵各類資本和企業參與中醫藥產業的發展,政策上一律平等。支持具備條件的藥品經營企業發展跨省、跨地區連鎖經營,參與地縣醫藥公司改制、改組為區域性配送中心。
第四、西部民族醫藥產業規模和市場規模不大,發展空間大,開發前景好。
近年來,雖有一些具有民族藥物的新藥產品相繼面市,但總體而言,仍然是品種少,檔次不高,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欠缺。據《全國民族醫藥生產企業前20名排序》統計,全國民族醫藥生產企業前20名藥品銷售額總和還不抵地奧制藥集團一家企業,更無法與國外大型制藥企業相比。
美國葛蘭素·史克公司非處方藥研發部副總監劉江南說,與西方企業合作是捷徑。幾億美元的新藥研發費用對絕大多數中國制藥企業來說都是難以負擔的,一個很好的辦法是與西方大型制藥企業合作。對大型制藥企業來說,他們會獲得潛在后續產品;對藥品開發性企業來說,不僅僅減輕新藥研發費用負擔,而且可以利用大型制藥企業的全球藥品注冊的專業知識和市場營銷等資源。合作過程中,必須選擇西藥治不好的,而中藥又非常有療效的,比如肥胖癥、糖尿病、艾滋病等。“中藥西制”是使西方國家對中藥建立信心的良好開端。
此外,西部醫藥流通企業散小弱的局面也亟待整合,正逢國有資產退出競爭領域,對于其它資本進入將是一個良好的機遇,同時通過西部地區還可輻射老撾、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和南亞國家。
與此相反的是,醫藥產業是當代國家經濟發展增長最快的產業。以天然資源為原料生產的藥物成為世界醫藥發展的重要趨向,生物藥物、天然藥物和中藥產業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最具發展空間的高增值產業之一。國際中藥市場上,日本、韓國產品占據的份額高達90%;國內市場上,“洋中藥”進口已超過6億美元。
至2001年天津的中藥工業產值為16.8億元,位居全國第十三;銷售收入為41.9億元,位居全國第四;利潤總額為4.2億元,位居全國第二。南開大學張東剛教授分析說,經過股份制改造,天津先后成立的中新藥業集團,天士力集團,位居全國中藥企業前十強之中,并成為上市公司,步入中藥管理現代化的軌道。據國家經貿委統計,天士力集團利潤總額2.3億元,全國排名第二;銷售總額13.1億元,全國排名第五;工業增加值3.4億元,全國排名第七。中新藥業集團利潤總額0.91億元,全國排名第十;銷售總額27億元,全國排名第二。 從這些統計數據可以看出通過現代化整合后的中醫藥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