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苗族作家吳紹文
吳紹文(1911---2001),號紫沫,苗族,貴州黔東南州天柱縣翁洞鎮客寨人。
1932年,他在本地中學畢業后為追求新思想,到湖北武昌進入新知補習學校學習,參加了武昌的新文學研究小組,開始了文學創作。1933年冬季赴北平就讀于弘達學院,在校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救國思想,參加了當時北京大中學校學生掀起的抗日愛國學生運動,在斗爭中樹立了抗日救國的革命思想,同時在學院組建了進步文藝社團“呼聲社”,編輯出版進步刊物《呼聲》雜志。
1936年9月,紹文時年25歲就在北平組建了進步文藝社團“青年文藝社”,紹文任社長,同年11月10日“為救亡圖存效一分力”的《青年文藝》月刊在北平創刊,由紹文主編。此刊為16開直排鉛印本,每月10日出版,每冊正文50多頁,共出版了2卷8期,即第1卷1—6期,第2卷7—8期,近50萬字。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軍進攻華北,該刊被迫停刊。
《青年文藝》月刊為全國公開發行,由南京、上海、北平、天津、杭州、武漢、開封、太原、重慶、西安、廣州、廈門、安慶、正定、貴陽、鎮遠等城市的各家知名書局書店發行,貴陽由當地北新書局發行,鎮遠由該城互濟書店發行。該刊社址分設兩城:A、北平南長街9號轉青年文藝社,北平壽逾百胡同13號魯塵(吳紹文)收轉;B、武昌長湖堤西街57號“青年文藝社”收。
紹文先后署名紫沫、吳紹文、楊銑、田蓮、魯塵、同人在《青年文藝》上發表了小說、報告文學、文藝評論、社語(社論)等14篇,主要有短篇小說《在塞外》、《旅伴》、《在綏東》、《烙印》、報告文學《慶祝和平統一大會》,論文《文藝的標幟》、《永遠埋在活人的心中》等,都是三十年代苗族文學史上的難能可貴的稀有精品。
報告文學《慶祝和平統一大會》,記述了當時北平廣大學生反對內戰,要求國內和平統一,呼吁一致對外抗日救國的愛國進步學生運動,描繪詳實,現場感強,是北平當時抗日愛國學生運動的真實寫照,屬珍貴文獻記錄。
論文《文藝的標幟》,闡明作者主編《青年文藝》堅持“舉國一致的統一的抗日戰線”,擁護魯迅提出的“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的口號,同時擁護贊同郭沫若提出的“煉獄式的愛國主義”的主張,符合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方針。
《永遠埋在活人的心中》是作者沉痛悼念“中國高爾基”魯迅逝世的深情散文,稱贊魯迅是“能在暴雨狂風中不為暴力所屈服,不與惡環境妥協的一根中流砥柱”,是“勇敢的旗手”,“我們應該把他永息在我們心中!”。
該刊1936年第2期封面印著來自蘇聯俄文原版的高爾基木刻頭像,1937年第5期以刊登了金易譯的短篇小說《音樂》。
紹文當時聘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骨干及革命作家曹靖華、王西彥、孫席珍、劉白羽、柳倩、師田手、蹇先艾等為《青年文藝》特約撰搞人,刊發他們的革命文學作品,通過刊物把他們團結起來,在刊物上介紹過魯迅序、曹靖華譯的《蘇聯作家七人集》以及曹靖華所譯蘇聯著名小說《鐵流》(綏拉菲莫維支著)、《第四十一》(拉甫列涅夫著)、《遠方》(蓋達爾著)等紅色文學佳作。
紹文在1937年1月第3期刊物上著力發表了工人仲波描述工人階級反對資本家壓迫剝削而開展罷工斗爭的紀實散文《黑暗的世界》,并在那期《社語》中大力推介說:“這里要特別提出的是仲波君的《黑暗的世界》,作者是一個工人,現在仍然是在那黑暗的世界中受著壓榨,他那自身實感的記述,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紹文同時在刊物中特意發表了貴州錦屏籍侗族青年作家王臨熙(王先平,1910—1950年)的短篇小說《生活》及《活在記憶中的一位亡友》,《侗族文學史》認定:“王先平是運用小說形式進行文學創作的第一個侗族作者”,“他和他的作品在侗族文學發展史上都具有極重要的意義。”
紹文主編的《青年文藝》月刊是為抗日救亡服務的進步文藝期刊,是中國三十年代革命文學史、中國抗日戰爭文學史上的彌足珍貴的文藝期刊。
在苗族現代文學史上,吳紹文所編《青年文藝》高舉抗日救國的旗幟,當時就展現出鮮明的先進文學傾向,似屬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
1938年以后,紹文到胞兄吳紹周中將所轄抗日部隊110師廖運周師長部下,擔任師文工團團長,主要從事抗戰歌詠、抗戰戲劇的組織編導工作。此間又曾奔走于天津、山東、湖北、河南等地調查采訪,從事抗日文化工作,曾在開封協助進步作家姚雪垠等編辦文藝刊物《風雨周刊》,自己又先后創作了中篇小說《蘇木海子的悲哀》和長篇小說《何芙蓉》(后改名為《洞庭湖的怒潮》)。
紹文所在110師師長廖運周(1903—1996),安徽淮南壽縣人,河南中州大學肄業,黃埔軍校第五期炮科畢業,1948年11月廖率師起義,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14軍42師,廖任師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抗日戰爭勝利后,紹文回歸故鄉在天柱中學執教,為桑梓培育英才,當代著名侗族作家張作為等便是紹文的高足。
天柱縣解放后,紹文歷任天柱縣人民政府首屆副縣長、黔東南州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至1991年退休,2001年病故于凱里。
紹文退休后,雖年屆八旬,老當益壯,又在凱里創辦了16開本大型綜合性季刊《故鄉》,任主編,每期刊載宣傳研究黔東南政治、經濟、民族、文教、社會等方面的文章以及詩歌、散文、小說、紀實文學等20多萬字,到1998年共編印發行26期,計500多萬字,該刊刊發了他的文壇老友姚雪垠、周而復、碧野等名家的佳作;并通過刊物培養鍛煉了一大批初學寫作者和苗族侗族文化新人,積累保存了大量的黔東南文獻資料,豐富了黔東南文化寶庫。
吳紹文是苗族現代文學史上一位三十代重要作家,他的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及文藝評論以及他所編《呼聲》雜志、《青年文藝》月刊、《風雨周刊》、《故鄉》季刊等在苗族現當代文學史上占居有一定的地位。
本文文獻依據:
①國家圖書館藏吳紹文主編《青年文藝》第1—8期。
②吳紹文主編《故鄉》第1—26期。
③苗族教授苗青撰《苗族小說發展的里程碑》,原載《貴州民族報》。
④邱宗功撰《紫沫——苗族現代作家第二人》及《紫沫和他主編的〈青年文藝〉》,原載1997年《凱里晚報》,吳紹文所編《故鄉》1998年第1期全文轉載。
⑤網上《百度科·廖運周》。
作者:邱雪梅 邱宗功
(作者單位:貴州省凱里學院 州社科聯原副主席、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