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戰刀的珍藏 留下一段紅色的記憶
2009年3月24日,我和《革命老區——榕江》編寫組的其他三名成員一起,經過艱難的跋涉,走進了紅七軍當年宿營的村寨——計劃鄉加宜村。在這里,我們尋找著當年紅七軍留下的足跡,拾掇起那些零散的紅色記憶。
在采訪退休干部鐘繼高時,提起了一把他家珍藏多年的紅軍戰刀一的故事……
據鐘繼高老同志說,他的父親名叫鐘德修,他身材魁梧,身高六尺,能吃能喝,據說一餐能吃一升米的飯,能喝半壇酒,能吃幾斤肉,吃一餐可頂幾天,而且性格非常爽朗。早年因為貧困經不起國民黨政府的盤剝,組織鄉民抗糧抗款,被當地國民常政府的追殺,無奈從廣西逃往黔桂交界的月亮山區,住在從江縣加葉村一個叫污燈的小寨子避難。1930年4月27日,鐘德修到加牙去辦事時,恰巧碰上了正在過大苗山向榕江方向進發的紅七軍。由于紅七軍對過大苗山的路線不熟悉,鐘德修便主動為紅七軍當起了向導。紅七軍首長為鐘德修的義舉深為感動,于是便從一名紅軍戰士的背上抽出一把長約90公分的戰刀贈送給鐘德修。鐘德修接過紅軍贈與的戰刀后,心中激動不已。接著,便帶領紅七軍從加牙出發,進入榕江縣的加早、九秋等地,到加宜寨來宿營。紅七軍在加宜宿營整休了兩個晚上,鐘德修又繼續帶領紅七軍出加宜,過擺柳,于29日到達距離古州14公里的臘酉。紅七軍全隊人馬到達臘酉后,前委在臘酉河邊召開了臨時緊急會議,對進攻古州的方案作了安排部署。30日早晨,紅七軍兵分三路對盤踞在榕江縣城——古州的貴州軍閥王家烈部發起了進攻。到下午6點過鐘,以紅軍的勝利而宣告戰斗結束。古州戰斗結束后,鐘德修想繼續跟著紅軍走,部隊領導說,你還是回到“苗山”去,那里需要你,你給我們宣傳共產黨和紅軍的政策,部隊還會回來的。在紅軍首長的力勸之下,并且紅軍再次贈送其一匹瞎了一只眼的戰馬和一本書,鐘德修才不得不跨上戰馬、背起戰刀、帶著書本回家。
回到加葉后,鐘德修便按照紅軍首長的要求,奔走于大苗山一帶積極開展革命宣傳工作。有一次,他騎著那匹戰馬,在月亮山區過一座山溝小木橋,這橋是唯一通道,馬到那里不敢走過橋,他于是把那匹戰馬抱過橋去。后來,這事在月亮山區一直傳為神奇的佳話。
經過他的宣傳、動員,大苗山里的一些人也開始接受了革命道理,并準備舉行武裝暴動。由于沒有做好保密工作,消息傳到國民黨反動派那里去了。就在舉行起義的那天,國民黨派來一個連的兵力,并帶來幾十支槍,假說投誠,并將事先把沖針磨短了的十多條槍送給他們。就在起事的那一刻,那些假投誠的國民黨端起真槍實彈向他們開火。起義失敗后,鐘德修也被迫逃走。因此,鐘德修便有了“融通共匪”、武裝叛亂之嫌,被當地的地主武裝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再次追殺。1939年的一天夜晚,正在床上睡覺的鐘德修突然聽到屋外的喧鬧之聲,急忙爬起來向外跑,一出門就被砍死在地。當時鐘繼高才兩歲半。
后來鐘繼高與他母親相依為命,長大成人后,便從污燈搬到加宜來居住。在舉家搬遷時,鐘繼高一家沒有忘記帶上紅軍贈與其父的那把戰刀,并且一直珍藏至今。而紅軍贈與其父的那本書,卻在搬家時丟失了,那匹戰馬也死了。
2009年3月16日,一場無情的寨火,燒去了村里的15戶人家,鐘繼高的老屋也被燒掉了。他珍藏多年的紅軍戰刀,沒能搶救出來……
正當我們為這把戰刀深為挽惜時,3月25日上午,我們一行前去看望受災群眾,同時也想找一找這把紅軍戰刀的殘跡余影。在我們慰問完兩戶特困戶之后,我們驚喜的得知,村里的一位小青年在清理廢墟時,撿到了一把被燒得變了形的長刀。經過鐘世德的辯認,這正是他珍藏多年的那把戰刀。戰刀失而復得,我們激動萬分,并向鐘繼高提出來,要將這把戰刀帶回縣里去交給文物管理所保存,鐘老很是爽快的答應了我的要求。現把紅軍戰刀已存列在紅七軍軍部舊址展柜里。
這把珍藏多年的戰刀,是紅七軍進入榕江的歷史見證,也是一段難以忘懷的紅色記憶。
作者:衛本智
作者單位:榕江縣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