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的歸程-黎平肇興侗寨
肇興侗寨位于肇興鄉政府駐地,位于縣城東南部,距縣城68公里。地處地處河谷溪畔坡,由三個行政村組成, 1012戶,4146人,均為侗族,耕地面積2026畝。主產水稻、油菜、油茶,特產大蒜、棉花、花生等,2010年人均收入2173元。
肇興,侗語“肇”指開始,“興”指興旺之意。肇興侗寨建寨歷史悠久,據民間相傳的族譜記載,在南宋正隆五年(1160年),肇興的先民就在這里建寨定居,距今天已有840年的歷史。傳說最初開辟肇興這片土地的祖先是姓陸的兄弟兩人,哥哥叫陸鬧,弟弟叫陸巒。弟兄倆看中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氣候溫和,一條小河從中間穿過,便于生產、生活,于是在此安居。
肇興侗寨有五個片區,分為五個團,即仁團、義團、禮團、智團、信團。每個團都建有自己的鼓樓、戲臺和花橋。肇興侗寨更因其氣勢宏大的鼓樓群、獨具特色的吊腳樓、土生土長的侗歌隊,留連忘返的“踩歌堂”、原汁原味的侗族節日和扣人心弦的侗族大歌等而聞名于世隨著人口繁衍,房屋增多,現已分不清各團原來的界限,于是五團融為一體,便成了今天的肇興大寨,稱肇興。
肇興侗寨不僅歷史悠久,而且人靈地杰。侗族大歌一代宗師、清代歌師陸大用,就出生于在這個寨子上。歷史上,陸大用的名字響徹侗鄉,大用的歌傳遍侗族地區。咸豐五年(1855年)黎平府屬六洞等處,以肇興寨的陸大漢、石大力、粱維干等領導的農民起義,曾幾度占領永從縣、下江縣,圍攻黎平府城,并和太平軍、齋教軍配合,襲擊清軍及地方團練。堅持斗爭20余年,其英勇事跡可歌可泣。
肇興侗寨內因有5座鼓樓、5座花橋、5座戲臺,被稱為“肇興鼓樓群”,是侗鄉鼓樓群之最。整個肇興侗寨的民居全是木質建筑,木樓鱗次櫛比,整齊協調,具有獨特的民族建筑風格。侗寨不僅建筑獨特,而且風光秀麗,景色宜人,還有濃厚的侗民族風情,有“踩堂歌”、“唱侗戲”、“蘆笙賽”、“抬官人”、“泥人節”等民俗活動。肇興侗寨以其完整的侗族古建筑群、獨特的侗族文化、優秀的侗族建筑藝術和保存完好的民俗民風, 1993年,貴州省文化廳命名肇興為鼓樓文化藝術之鄉;2001年,肇興侗寨及鼓樓群列入大世界吉尼斯紀錄。于2003年被文化部列為全國首批十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試點單位之一;于2005年,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評為中國最美的六大鄉村古鎮之一;于2007年初被中國《時尚旅游》雜志社及美國《國家地理旅行者》編輯團隊列為2007全球最具誘惑力的33個旅游目的地之一。
隨著肇興旅游業的興起,越來越多的肇興農戶參與到鄉村旅游上來。據統計, 2010年肇興接待游客23.5萬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萬余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710萬元。旅游產業的發展給當地群眾帶來了巨大商機,僅在肇興侗寨從事民居旅館、旅游工藝、土特產品經營、餐飲服務和民族歌舞表演的農戶共有100多戶300多人,戶年均收入達3萬元。旅游給肇興的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