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縣排調鎮麻鳥村簡介
麻鳥村,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東部排調鎮境內,是一個苗族聚居的山區村寨。世代居住在半坡上,海拔1180米,森林覆蓋率63%,距州府125公里,距縣城55公里,距鎮政府駐地12公里,交通便利。2010年末全村人口173戶769人。主要經濟來源于種植業以及組織勞務輸出。種植以水稻、玉米、洋芋、經苕、小麥為主,養殖以養豬、雞、鴨、鵝、牛為主。除糧食生產外,盛產生姜、葡萄、桃子、香菇、梨子、竹筍、韭菜等土特產品。
麻鳥村,享有“天下第一錦雞舞”的民族蘆笙文化之鄉的美稱,這里民族風情古樸淳濃,民族風情濃郁典雅獨特,環境優美,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開發價值高,潛力大,是一個保護完好的自然生態民族旅游村寨,有獨具一格的古老苗族民間“干欄”式住宅吊腳樓;有五彩斑斕,工藝精湛和艷麗的傳統織錦、編織花帶、刺繡、錦雞盛裝等民族服飾、竹飯包,這些既是生活用品也是收藏品;有優美的銀飾,在麻鳥村,銀飾在苗族服飾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別是在女盛裝中,銀飾是必不可少的飾物。傳統民族節日“三月三”、“吃新節”踩蘆笙、跳銅鼓、斗牛等活動都享有盛名,吸引著國內外朋友前來觀光。它們均不同形式地記錄著苗族歷史遺跡,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內涵。
麻鳥村既是《錦雞舞》的發源地,還是出了名的“蘆笙村”。在日常生活中,麻鳥村婦女除了勞作外,閑時都精心地用各種各樣有色花線繡成各種花鳥紋圖案,縫制錦雞衣裙,編織花帶,刺繡花鞋,制備銀飾。每到農閑季節或者“春節”、“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等民族節日,村里婦女都會穿上閑時精心編制的節日盛裝,自發來到跳月堂跳錦雞舞。錦雞舞以蘆笙伴奏,表演時女性個個綰發高聳,頭上插戴錦雞銀飾,穿繡花超短百褶裙,戴全套銀項圈手鐲,腳穿翹尖繡花鞋,打扮得像美麗的錦雞一樣。隨著蘆笙曲調的快慢節拍,婦女頭上的銀飾錦雞躍躍欲飛,銀角冠一點一搖,腿邊花帶一飄一閃,百褶裙腳邊的五彩羽毛銀浪翻飛,恰似錦雞亮翅,翩翩漫舞,酷似古籍記載的鷚鵒舞,民間稱之為“錦雞舞”。
錦雞舞是苗族蘆笙舞中別具一格的民間傳統舞蹈,跳舞時,男性青年吹奏蘆笙于前領舞,女性青年身著錦雞羽毛般美麗多彩的盛裝排成一字長隊緊跟于后,和著蘆笙曲調翩翩起舞,舞步時而緩緩前移,時而旋轉,或前或后、或左或右移動,進退漫舞,曼妙無比。
苗族錦雞舞源遠流長。相傳遠古時代,由于戰爭的影響,苗族先祖被迫向西遷徙,在遷徙的歷史進程中,是美麗的錦雞幫助先祖們找到了最后定居的地方,也是她為先祖們帶來了稻谷的種子和歡樂的飛歌。因此,居住在排調周圍的苗族同胞在每年的盛大節日里舉行隆重的吹笙跳月活動,敲擊銅鼓,歡跳錦雞舞,以紀念先祖和懷念給他們帶來自由、祥和與歡樂的美麗錦雞。
錦雞是苗家人的吉祥物,圖騰的象征。錦雞舞表現了苗族人民溫和嫻靜的性格,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友好的精神狀態,凸顯苗族人民古老而絢爛的美感追求,是民間舞蹈中一枝爛漫的山花。錦雞舞已被國家文化部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錦雞舞還榮獲“多彩貴州原生態舞蹈大賽”最高獎--金黔獎。
1958年,中央民族音樂研究所的何云、簡其華、張淑珍編著出版的《苗族蘆笙》一書就收錄了丹寨縣排調鎮麻鳥村蘆笙手吹奏的錦雞舞樂曲,譽麻鳥為“蘆笙音樂之鄉”。
"十一五"期間,麻鳥村著力打造基礎設施,依托"一事一議"項目,完成40萬元建設項目,項目覆蓋村寨道路硬化、文體活動場所建設、公共衛生廁所和排污溝建設等方面,全村展示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新農村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