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火炬傳遞最精美線路-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是貴州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全省民族文物村之一,1993年10月已收入《中國百座博物館志》。
郎德上寨坐落在雷山縣城北17公里的望豐河畔。有公路直通寨腳。該寨現有218戶942人,98%是苗族,2010年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316元。
郎德上寨始建于明初,至今已有670余年。按苗族“子父連名”推算,已有30多代。居民為陳、吳兩姓,分屬6個宗支。到清咸豐年間,已發展到71戶、214人。咸豐、同治苗民反清抗暴斗爭18年失敗后,因這里是楊大六的家鄉,清軍恨之入骨,于是殘酷鎮壓,寨子被清軍燒光,人口幾乎被殺絕。僅15人逃匿深山野嶺而幸免。后來這15人在廢墟上重建家園。經百余年的繁衍,才有如今的規模。
寨前,在西、北面各有一座木柱瓦頂的“護寨門”,匾上橫書“郎德上寨”四個鎏金大字。游人曾有詩贊曰:“英雄西去百多年,撐過苗鄉半邊天。躍馬懸崖接星頭,按戈峻嶺掃墩煙。留將忠魄佑后世,惠譽兒孫慕先賢。還仰真靈再伸手,祥云長罩寨門前”。寨上,一幢幢具有苗族建筑特色的吊腳木樓,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層疊而上。各戶的木樓,裝修講究曲欄回廊,窗欞照壁,堂屋寢室,整潔寬敞。堂前安一排弧形木欄桿長凳,俗稱“美人靠”,苗語稱為“豆階息”,供來客憩息、賞景,平時則是苗姑刺繡的地方。各戶之間用鵝卵石鋪砌的道路互相連結,又與全寨五條花街銜接,渾然一體。寨子中央,有約10平方米的銅鼓、蘆笙場,場面仿古代銅鼓十二道太陽光芒的圖案,用青褐鵝卵石鋪就,朝各方伸展。蘆笙場的南側上方的一幢木房,便是苗族反清抗暴英雄楊大六的故居,書有“楊大六文物列陳室”,陳列有楊大六當年領導的反清抗暴苗民起義軍的刀、戈、戟、叉、頭盔、九節連環炮等遺物。
郎德上寨村民熱情好客;每當貴賓前來郎德上寨參觀游覽時,村民們在寨老的帶領下,以苗家最隆重的禮儀12道攔路酒著盛裝列隊出迎。每道酒卡站著兩個身著盛裝的女青年,執壺舉杯向每位客人熱情敬酒。進寨以后,除了可以觀賞別具一格的民居建筑、楊大六的起義反清遺跡和民族文物陳列室。主人為貴賓舉行銅鼓、蘆笙會。為迎接賓客,苗寨上的男女老幼,盛裝銀飾,精心打扮,數十或近百人齊集銅鼓蘆笙場,列隊歡跳蘆笙舞。在跳舞時,主人往往要邀客人入列同舞,與客同樂。
1994年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到郎德上寨參觀了苗族起義首領楊大六的故居及民族文物陳列館,為楊大六故居題寫了“增強民族團結,發展民族經濟”的條幅。
自1985年郎德上寨開展苗族文化生態旅游業起步以來,各種榮譽紛至沓來。1986年,郎德上寨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全國第一座苗族露天博物館;1987年,郎德上寨以“苗族露天博物館”的名義打開山門,對外開放;1995年被省文化廳授予“苗族歌舞之鄉”;1997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1998年被國家博物館列為“全國百座特色博物館”;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個又一個獨具魅力的命名,以及其以獨特的民居建筑和民風民俗吸引了涉及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余萬人次的中外游客,朱镕基、賈慶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來到郎德上寨觀光考察。依托這些聲譽,郎德上寨從此名聲鵲起,馳名中外。
2008年6月13日,奧運圣火凱里站傳遞在郎德上寨銅鼓坪舉行火炬傳遞起跑儀式,這座最早對外開放旅游的苗族村寨迎來了自己歷史上空前的盛況。而郎德上寨通過火炬傳遞,成為全國113個奧運火炬接力站中最精美的傳遞線路。如今,郎德上寨已成為苗嶺山中一顆亮麗的明珠,各路仰慕苗族文化的游客絡繹不絕,而寨民們則堅持著古老的旅游收入“工分”分配制,在傳承、保護民族文化的同時保持著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