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河縣革東鎮大稿午
走進苗疆腹地,走進有182戶828人的劍河縣革東鎮大稿午苗族村寨,高亢的飛歌讓你激情,歡快的水鼓舞讓你流連。
大稿午村坐落在劍河縣城的西面,是一個城中村,全村都是吳姓家族。她背靠青山,綠樹掩映,全村大部是青瓦木房,村后有古井,村中有直貫南北的古石板街道。
也許是天地的庇佑,還是山水賦予的靈氣,大稿午村人生來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從遠古走來,大稿午村就侵潤在歌舞的海洋里,從祖輩到現在,村里每一條石板巷道、每一個角落,每一片沼澤、每條河水都被飛歌梳洗過,被鼓點敲打過。
著名的水鼓舞就出自這歌舞纏繞的村莊,水鼓舞是一種以祭祀祖先、祈求風調雨順、村寨平安的水、鼓、舞相結合的群眾舞蹈,是全國最為獨特的一種在水中跳的舞蹈,被列為貴州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少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它被專家、學者譽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2009年獲第五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決賽“群文舞”金獎。從此,水鼓舞由田野走上了舞臺,因其獨特的文化表現形式,倍受中外游客的青睞。
每次水鼓舞活動期間,大稿午村各家各戶都會積極主動貢獻出香紙、酒、肉等公共的祭品在河邊共同祭祀,而且家家戶戶都要派人參與。水鼓舞的起鼓到踩鼓歷經20多天,以每年農歷六月第一個卯日之后的第一個丑日舉行起鼓儀式,第二個丑日舉行盛大的踩鼓活動,全村的男女老少在寨邊壩子里踩鼓,相鄰數十個村寨的群眾都來參加;顒映掷m三天,其間姑媽還須挑著鴨子和酒等禮品回舅家來祝賀。“起鼓”儀式莊重而神圣,是水鼓舞的核心。首先是一老人右手拿刀,左手提鴨,一邊吟頌祭詞,一邊殺死鴨子,并把鴨血灑向四周,以祭先人,同時眾人焚香燒紙,頂禮膜拜。然后兩名男人抬著木鼓置于小河中央,或找幾塊石頭架在水中,大家就在河中一邊依著鼓點踩鼓,一邊拊水擲泥嬉戲。“起鼓”儀式過去只有男子參加,現在婦女也參加拊水打泥巴仗或在河岸上唱歌助興。
水鼓舞鼓點節奏變化豐富,舞姿古樸奔放、動作大膽狂野、動作瀟灑自如,在高亢的苗族飛歌伴唱下,充滿濃郁的民族氣息,體現了苗族人民開朗、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水鼓舞”的起源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很久以前某年因久旱不雨,有位叫告翌仲老祖公在今天起鼓的地方挖井,不慎被倒塌的泥土掩埋。后來他托夢給子女說,這個地方很好,就讓他在此長眠;子女們便帶上香紙前去“墳”上祭奠,隨后便普降甘露,于是人們便在水溝里踩鼓慶賀,相沿成俗。
大稿午村村民風淳樸,村民熱情好客,古風古俗濃郁,有姊妹節、招龍節、洗寨節等眾多傳統節日,有做工精美、雍容華貴、璀璨奪目的苗族盛裝服飾和獨特的苗族飲食文化。
“咚……咚……”,鼓點聲聲,懷著感恩的心,帶著原始的崇拜,張揚農耕收獲的喜悅,大稿午村的子民身著女人衣裙,倒披蓑衣、腳穿草鞋或赤足在河中一邊踩鼓,一邊拊水擲泥嬉戲。
遠方的客人喲,請加入進來吧!讓飛歌梳洗你旅途疲憊的心靈,讓鼓點振奮你的神經,讓醇厚的米酒蕩起你的豪氣,讓絢麗多彩的服飾給你美的享受。
駐足于這連樹葉落地都能發音的、流淌著水鼓舞的苗寨,駐足于這被歡樂不斷梳洗的苗寨,沒理由不讓你快樂上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