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際懷念我的外祖父廖名縉
在辛亥革命網辛亥人物欄目看見我的外祖父廖名縉的事跡介紹,勾起我自幼腦海里母親講述外祖父零星的印象——好學、勤奮、孝順、樂善好施,懂藏、日、英等多種文字,精通國學,長于詩文繪畫,研軍事善帶兵,開礦辦廠搞設計,參加興中會、同盟會,作為湖南省代表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見證了中華大地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建立。晚年辦學重教、研究佛教。隨著我搜集有關外祖父資料的匯集,一個愛國濟世慈祥的老人躍然紙上。
東渡日本“文武雙學”
外祖父廖名縉,字笏堂,清同治6年(1867年4月)生于湖南浦市。雖系拔貢之家,但幼年喪父,家境不濟,幼時于浦市“觀瀾書院”勤學苦讀,光緒年間中秀才,因成績優異遴選入武昌的“兩湖書院”和湖北武備學堂學習,清光緒丁酉(1897年)科拔貢。曾任湖南瀏陽縣教諭,福建龍標書院山長,后被張之洞推薦官費去日本留學,入讀東京振武學堂和弘文學院 ,“文武雙學”以尋求報國之路。留日期間受孫中山、黃興等革命思想影響,確立了“興民權、革專制”的政治立場,在日由于紀念甲午戰敗邀集留日學生舉行反日愛國集會與日警發生沖突,憤而歸國。
留學歸來投身革命
廖名縉遵從張之洞等洋務派“師夷之長技以自強”之精神,救國圖強,投身革命。歸國后任江西常備中軍兼續備左軍統領、湖南威字新軍協統、湖南新軍巡防營左路統領、湖南武陵道和四川永寧道道尹等職。由于廖名縉早年秘密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興中會,他受孫中山先生之命在江西設興中會分部于吉安,參加了同盟會的早期活動。1904年秋,華興會領袖黃興派陳天華等赴贛與廖名縉聯絡,廖名縉參與策劃了萍瀏醴起義。1906年12月4日,同盟會策動江西萍鄉、湖南瀏陽、醴陵地區會黨和礦工武裝起義,史稱“萍瀏醴起義”。據史料記載,辛亥革命前孫中山先后共組織了10余次武裝起義,萍瀏醴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后發動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是太平天國以后中國南方爆發的一次范圍最大的反清革命斗爭,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震動中外,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因而成為辛亥革命的一次重大預演,起義失敗后,一萬多名志士仁人慘遭屠殺,廖名縉恐清廷興黨獄,迅速遣散同志,使清吏查無所獲,自己卻遭疑忌而被罷免。
1906年12月,萍瀏醴起義失敗后,劉道一(留日學生中因反清革命被殺害的第一人、也是同盟會會員中為革命流血犧牲的第一個烈士)被清政府湖南當局逮捕殺害,當時,黃興為悼念亡友劉道一,寄托哀思, 遂潑墨揮毫,賦就挽詩一首:
英雄無命哭劉郎,慘澹中原俠骨香。
我未呑胡恢漢業,君先懸首看吳荒。
啾啾赤子天何意,獵獵黃旌日有光。
眼底人才思國士,萬方多難立蒼茫。
黃興這首悼亡詩手跡現珍藏于湖南省博物館,在其后十數年間相繼有梁啟超、章士釗、廖名縉等志士友人在精心裝裱的挽詩周圍淺黃綾上題跋。這些題跋,或盛贊黃興、劉道一非同尋常的革命情誼;或歌頌民主革命志士的忠肝義膽;或傾吐自己與逝者的志同道合;或追思挽詩作者的義薄云天。
廖名縉的題跋是:
善化起布衣,奇氣若龍虎。
墮地著左衽,雪恥報堯禹。
平生劉仲子,道同車有輔。
噴血隱嚢間,可與荊軻伍。
公也奮椽筆,凄語出肺腑。
遺墨落人間,吉光留片羽。
精氣所磅礴,霜日誰能腐。
什襲比球圖,國寶傳今古。
——廖名縉敬題
起義失敗的消息和劉道一捐軀的噩耗傳到日本東京中國同盟會本部后,聚集在那里的孫中山、宋教仁、秋瑾等同盟會本部同志無不悲痛萬分。
參選臨時大總統
清宣統3年(1911年)7月,廖名縉回湖南參加憲友會湖南支部和同時成立的辛亥俱樂部湖南支部,且為湖南支部候補評議員,主張君主立憲。當時,湖南省長兼督軍是譚延闿,譚延闿非常賞識廖名縉,二人攜手尋求救國之路。憲友會奮斗目標是“發展民權,完成憲政”,投入請愿運動。但清政府固執“皇權至上”,請愿運動終告失敗。失望之極,廖明縉和許多立憲派人士紛紛轉向民主共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