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際懷念我的外祖父廖名縉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之后,全國17省推選43人組成(南京)臨時議會,廖名縉有幸成為這43名代表之一。會議通過了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并于1911年12月29日選舉臨時大總統。廖名縉與譚人鳳、宋教仁、鄒代藩作為湖南省代表投下了中國開天辟地第一次的民主選舉票。總票數17票,孫中山以16票當選臨時大總統。幾千年的中國大地誕生了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國從此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多年的追求終于有了結果,我想外祖父當時一定是異常興奮,百廢待興躍躍欲試的吧!民國3年(1914年),廖名縉正式當選為第二屆國會議員,兼任北京《平民新報》主筆。
獻身教育喚醒民眾
歷史的發展總是迂回曲折的。一方面,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要將中國引入民主共和社會。另一方面,列強加緊侵略中國,各種復辟勢力企圖恢復帝制;同時社會嚴重失序,道德廣泛失范,武人專政,內戰不已,人民仍然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現實走向理想的反面。此時,地處南北要道的長沙,社會秩序的混亂和政局的動蕩更超過其他地區。這使原來對共和制度充滿希望的人們迅速跌入失望的深淵。“南北軍興,湖為斗場,省城波浪迭興”,“今茲目前之禍,又顯而易見,傾側、構陷、鉆營之風大競”。有人痛切陳言,“自民國以來,人民感受種種痛苦,毫無福利可言”。令廖名縉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為民請命、為國圖強的努力漸為泡影,百姓庶民更陷于貧窮,戰火災難之中,生靈涂炭、民不聊生。此時廖名縉陷入了反思,產生了以道德、文化教育救國救民的思想情懷。
廖名縉遂從官場全身而退,與劉人熙等志同道合者于1914年6月14日在長沙創辦了“船山學社”,劉人熙、彭政樞、廖名縉、石廣權為社長。第二年,即1915年8月20日,在劉人熙、曹佐熙、徐明諤、彭政樞、廖名縉等人倡議下,創辦了《船山學報》(現名《船山學刊》是全國少有的百年名刊)。
船山學社同人憂國憂民,認為民國初中國出現了重大的社會危機,他們視道德的墮落為民初國家社會問題嚴重的根源。廖名縉在演講中說:“六籍泥涂,五經芻狗,家習強權之說,人師蹺跖之行,滄海橫流,陸沉無日”。他們以贊成民主共和為前提,廖名縉在講演中盛贊“國體改變,是我國無上光榮之事”。他們認為只有通過昌明學術,才可以醫國家社會之病,“對于指導社會一切之事,必以提倡道德為要素”,應該遵守固有的人倫道德。他們認為具備時代優良道德之人為救亡之要途,視袁世凱為無道德之人。有檔案記載 “當袁世凱接受日本提出的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消息傳到長沙后,船山學社組織會講,聲討袁世凱的賣國和日本的侵略,聽講者數百人。廖名縉講演,聲淚俱下,場內為之抽咽”。
廖名縉回長沙后除致力于宣傳民主共、倡導社會規范道德外,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昌明學術創辦學校、教書育人之上。先后任湖南法政學堂、實業學堂、甲種農業學校、名德學堂、兌澤中學、高等工業學校(湖南大學前身)校長,監督及總教習等職務,在民國初年的湖南可謂桃李滿天下。
俠肝義膽心存慈善
廖名縉為人豪爽、重情重義、俠肝義膽。他和楊開慧父親楊昌濟同為日本弘文學院的同學,1909 年(宣統元年)楊昌濟去英國留學前,廖名縉邀當年一起東渡日本留學的同學為楊昌濟和李倜君餞行。同學梁煥奎因病未能前往還專為“廖笏堂、吳子昂、陳子美、黃宇澄招飲蔭園為癸卯同舟會并餞楊華生、李倜君歐州之行”賦詩留念。
楊昌濟一生淡泊名利、專心從事教育事業,但未料英年早逝,去世后,他沒為后人留下積蓄,其家屬的生活難以維系。廖名縉作為楊昌濟的同學、同鄉、教育同行及船山學社同人,及時伸出援助之手,為楊昌濟的家屬捐款,還和許多社會賢達一起在北京大學日刊上發表啟事,發動社會捐資,助其遺屬(毛澤東、梁煥奎、梁煥彝、蔡元培、楊度、廖名縉等29人共同發表的啟事刊登在《北京大學日刊》1920年·第五二一號)。
廖名縉積極投身慈善事業,1920年,其幼年摯友熊希齡(民國首任總理)在北京創辦香山慈幼院,收納來自各省的災童及貧苦兒童,免費為他們提供教育。推行學校、家庭、社會“三合一”的教育體制。還聘請蔣夢麟、胡適、黎錦熙、李大釗、張伯苓、格林(美國人)等15位著名人士為評議會會員,廖名縉擔任評議會主任,并受聘為香山慈幼院副院長。香山慈幼院的管理體制、機構設置、師資質量和教育設備在當時堪稱一流。從院長到教師保育員皆充滿慈愛之心,當時美國記者參觀后謂其“較之美國所辦幼稚學校有過之無不及”。(1927年外祖母(任蘭芬系協和醫院護士長)和外祖父相繼去世后我母親廖太素和滿舅廖盛平尚年幼被恩公熊希齡卵翼于香山慈幼院)
廖名縉晚年虔心佛教,效力佛教善事,曾任流寓北京的9世班禪大師洛桑士登·曲吉尼瑪的秘書長。民國十六年(1927)3月廖名縉在北京地安門外法通寺街本宅病逝。熊希齡為廖名縉訃文照片題詞:
“六十一年此幻身,生生滅滅劫中塵;君今已證菩薩果,猶顯金身慰故人。”
據湖南有關史志記述,廖名縉博覽群書,工詩文,善繪畫,譽稱“湖南唐伯虎”。著有《百槲溪堂文集》、《百槲溪堂詩集》、《西山枕石集》、《秋湖集》、《香山游覽吟》、《五臺山游記》等以及日文軍事譯作多種。
如今,我走在美麗如畫的萬州南濱大道上,遙想外祖父任四川永寧道道尹時,必經秀山、涪陵、重慶之捷徑入川,返湖南時乘舟順長江而下也必經重慶萬州。歷史如這長江之水奔流不息,外祖父已離世84年了,但他的精神一直在激勵著后人,告誡我們要以愛國興邦為己任,要牢記中山精神,要為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努力!辛亥百年之際,懷念外祖父!懷念許許多多如外祖父一樣為中華民族的進步而堅韌不拔、前仆后繼的革命先驅!正是他們用自己的汗水、智慧、生命譜寫了我們偉大祖國的華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