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河:“雷打塘”形成之謎(圖)
在劍河新縣城東南116公里,距南加鎮4公里,今仰阿莎湖邊1公里半山腰的臺地上,有一天然深水湖泊。該湖泊長1200米,寬300米, 水域面積227畝,蓄水192萬立方米,湖水最深處34米。分別由3個水塘組成,由大到小分別稱為“嫂塘”、“姑塘”和“狗塘”,統稱為“雷打塘”。
關于它的來歷,有個動人的傳說:相傳,在雷打塘這地方原為一個千戶苗寨。寨內有一家姑嫂不和, 雖長在一起生活,卻從不打招呼,她們共用的一張繡花樣品,相互之間都不愿意到對方的房間去取,誰要用,都喊狗過去叼過來。日久天長,上天怨怒,說道:“人類的不睦,何必拿狗來受氣!”于是,便派神仙下界來察看。一天,一神仙化成滿身膿瘡的老太婆來到寨上借宿,問過九百九十九家,沒有一家同意借宿,最后一楊姓人家接納了她,并為其熬藥清洗膿瘡,待如親人,神仙很感動,對其家人說:“今夜三更雷鳴電閃,有暴風雨來臨,你等家人切不可出門”。主人詫異:“今夜星燦月明,并不悶熱,何來大雨?” 老太婆不再答話,只催其家人早歇。待到三更,果然狂風暴雨,電閃雷鳴。楊家人照老太婆的吩咐,閉目躺在床上只待天明。風停雨歇時老太婆已不知去向,楊家人推門一看,不禁大吃一驚,自己居住的房屋竟被狂風卷到了后山上(即為今的“翻家寨”),原來的大寨無影無蹤,原址已變成了三口汪汪大塘。于是,后人就把千家寨遺址就叫為“雷打塘”。
據地質部門勘察,雷打塘形成至今約有4000多年的歷史,是因為一次巨大的山梁崩塌將溪流阻截而成。形成地質滑坡的跡象。從地貌上來看,就在塘邊寨的后山上確有一塊刀劈斧削般的山壁,這就是大山斷裂崩塌了半邊山坡后留下的痕跡。山崖下全是當年崩塌下來如谷桶般大的亂石堆,至今仍未能長出草木來。據專家考證分析,4000多年前一個較強的雷雨之夜,由于地質的影響,是一次較大的山谷滑坡坍塌沖擊下來泥石流將山腳下的村莊、樹木淹埋、覆蓋,將小溪阻塞形成一淵堰塞湖。后來人們在湖中發現有大量的瓷器、瓦礫粹片,甚至石碓、石磨、石粑槽等人類生活的痕跡;還發現有大量的倒插古沉木積沉于湖底,其中有杉、松、柏等樹種,正是當年滑坡前“千家寨”中的古風景樹。這些都印證了與這一帶流傳的“雷劈千家寨”、“塘中借碗”的傳說。
雷打塘湖面寬闊,深不可測,湖面上微風習習、波光粼粼,景色迷人。洪水季節,三塘連為一體,枯水時節各自成塘,而湖水從未溢出堤外,也從未干枯見底,常年輕風綽綽、煙波浩渺。乾隆《清江志》寫道:“澄涵亦兼曠朗”。
這里絕壁、梯田、綠樹、木樓倒映湖中,湖內碧水悠悠,微波蕩漾。每年春天,塘邊梨樹花開,間以疏落的紅白桃李,木樓青瓦隱約其中,一片燦然,景色迷人。雷打塘多魚,每至春上,常有漁舟三五只,或悠悠于水面上觀光賞景,或拋下漁網捕魚,垂釣者甚多。
雷打塘不僅景色幽美,還具有諸多神秘、奇特的自然現象。主要有濁濤雪兆、水上霓虹、湖中噴玉和塘中現物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濁濤雪兆:冬季雪凝降至一周前,碧波輕漾的湖水必突然間渾濁起來,反之,湖水又清澄如故一周后, 必冰消雪溶。當地百姓掌握了這一規律,每遇湖水渾濁,即抓緊備好越冬柴草,安穩度過凝凍期。雷打塘這奇特的自然現象,至今仍是一道尚未解之謎。
雷打塘就像散落在大山里的一顆珍珠,閃耀著它的美麗和神奇;又似藏在深閨中的佳秀,待人去揭開她那飄柔艷美而神秘的面紗。
神奇的雷打塘風光旖旎、山俊水靈,景觀獨特。過去,雷打塘隱藏在清水江北岸的半山腰上,真是“藏在深閨人未識,只聞其名不見其身”;如今,仰阿莎庫區形成高峽平湖,湖濱公路穿境而過,水陸交通方便,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它與仰阿莎湖以及附近的柳基古城相互映襯將成為庫區旅游之亮點,吸引著更多的旅者前來觀光、垂釣、獵奇和探秘。這藏深閨人未識的風景逐將被展現出來,成為貴州黔東南最理想的鄉村旅游棲息和游玩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