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徹查車票售完卻空車始發的詭異
深圳火車站1月30日的一趟列車,上座率僅8%,然而根據鐵道部門發布的信息,這趟列車的車票早已售罄。深圳火車站官員表示,發車時段不集中,900多名旅客錯過了乘車的原因可能是請不到假(《揚子晚報》 2月2日)。
明明車票早已售完的列車,卻只有8%的上座率。這事即便不是發生在一票難求的春運期間,也實在是詭異得很。春運的車票不便宜,買到票更不容易,列車也沒有提前發車,為什么92%的乘客“翹車”?火車站官員給了一個很神仙的說法——“可能是請不到假”,但是,按照這個邏輯,以下幾個問題就費解了:既然請不到假,為什么齊刷刷早早買了這趟車?既然請不到假,為什么個個不退票?
越是群體性行為,越是需要有一個合情合理的說法。不管是請不到假也好,還是相約著去看外星人也罷,這種群體性“翹車”事件需要一個更客觀、更可信的解釋,不能只是票務售賣方“可能性”的一家之言。1月31日《東方早報》消息說,上海市副市長沈駿在帶隊視察鐵路上海站時表示,相關部門要做到信息及時發布、公開透明;公務員帶頭不買特殊票,辦一場廉潔春運。換言之,在“特殊票”已成公開的秘密的語境下,“售完票卻無人坐”的火車難免令人浮想聯翩:“貓”太多,訂票電話就難打,打通了也永遠買不到車票——那么,車空著,票哪里去了?
這個問題很復雜:按照鐵道部門的說法,車票是賣出去了——但這個回答實在是挑戰了公眾的常識底線:如果賣給了普通老百姓,誰舍得光買票不坐車玩兒?但如果票是非正常流出,且如此大面積地非正常流出,那么,相關部門究竟該在春運亂象上擔幾分責?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我們不能誣陷這個8%的上座率純屬鐵道部門與黃牛之間一次不成功的合作,但是,作為事關民生權益的票務流向問題,我們有權利表達合情合理的質疑,而當事部門也應該在“可能”的猜測之外,給我們一個更負責與更可信的說法。所謂知情權與監督權,恐怕不能被“可能請不到假”的荒唐理由搪塞過去。
一票難求與滿街黃牛是個歷史性的死結,春運上的問題,能力大小可以理解,而權力貓膩就容易讓人憤慨。年年在講票務信息的公開,這個“公開”不能只是告訴公眾“賣出多少還剩多少”——而應該詳細公開總票數與各站點售賣安排,并且借助攝像等信息化手段,隨時備查,看看究竟在公開的訂票與售票窗口賣出了多少票、又有多少票暗度陳倉了。
“票賣了、車空著”,事發春運期間,這本身就是一封實名制的舉報信,提醒相關監管部門不妨按圖索驥:看看究竟是哪些人有“買票不坐車”的愛好?還是暗箱流動的票一不小心留多了?又或者是怎樣的黃牛得了票卻沒來得及脫手?任何一個答案背后恐怕都能找到權力糾結的魅影;蛟S,解開這個謎題,比打擊黃牛更有意義。
(鄧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