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趕時髦 人人都“寂寞”
◎本港評論 廖強
春晚作為春節的一道娛樂大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成為了除夕夜不可或缺的存在,一家老小圍在桌前,一邊看春晚一邊嘮家常,突的就是一樂呵,正因為如此,相聲、小品一類的節目都是歷年春晚當中最受人們關注的。可是今年的春晚,語言類的節目在“語言”上還真是讓人大失所望。
從“流行語制造機”淪為“流行語回收站”
每年的春晚結束后,網民們都得熱鬧好一陣,總結出晚會當中一些“能火”的語句,編輯成為“春晚語錄”,像09年的春晚就出現了諸如“我驕傲”、“這個可以有……這個真沒有!”、“人家是純爺們兒!”等等流行語?煞从^虎年春晚,實在是讓人找不出什么新鮮詞兒。
從相聲劇《不能讓他走》開始,“寂寞”、“別迷戀哥,個只是個傳說”、“你媽叫你回家吃飯”“偷菜”這些已經早被網民們用“爛”了的語言幾乎貫穿了整臺春晚。演員們在臺上倒是說得高興,可電視機前的觀眾卻如同嚼蠟,哪里還能笑得出來呢?
盲目趕時髦 卻離觀眾越來越遠
其實,春晚趕時髦并不是從今年才開始的,縱觀近幾年的春晚,幾乎都會加上一些時下最流行的元素,其目的無非是為了擴大春晚觀眾的年齡層,吸引年輕一輩的目光,這本不是什么壞事,可壞就壞在導演和演員們視乎并不知道年輕人真正喜歡的是什么。
80、90一輩的人崇尚自由,追求個性,喜歡創新,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特點,才會發展出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化,從而衍生出形形色色的網絡語言。所以說越是新鮮的,越是有特點的,才越能抓住年輕一輩的心。而跟風似的把他們每天都能看到、聽到、說到的語言集中起來,一股腦的重新再說一遍給他們聽,自然會讓他們感到無比的乏味,還怎么能引起共鳴呢?
要說春晚這桌“年夜飯”,的確是相當難做,可難坐不代表就可以亂做,像這樣生搬硬套的盲目追趕“潮流”,其結果只能是年紀小的不愛看,年紀大的看不懂,到那時春晚可就真的“寂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