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設"發錢策劃師"滿足央企日益增長的發錢需要
“單位不是沒錢發,而是愁找不到名目。”某電力央企工作的李某透露,“我們單位員工每月都有報銷任務,即1500元的超市購物和1000元的汽車油票,完成任務就等于報銷了2500元。”據了解,該央企員工應發工資包括基本工資、津貼、獎金、非工資性收入等內容,“基本工資包括崗位工資和技能工資墊付款,而獎金包括績效工資和月獎。”(3月10日《每日經濟新聞》)
有的單位為無錢可發而愁,勞動者薪資待遇若干年原地踏步,有的單位卻是錢多得發不出去,要為找不到發錢的名目而困窘。當真是“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哲人說得好:有屁不放、憋壞心臟。某些壟斷央企那么多錢窩在手里發不出去,日積月累,豈不憋壞了領導為本行業謀福利的菩薩心腸!
實際上,世界上原本沒有發錢的名目,發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慣例。作為實力雄厚的壟斷央企,理應敢為天下先,在發錢方面膽子再大一些、步子再大一些。為了實現這一宏偉藍圖,我鄭重建議壟斷央企增設“發錢策劃師”崗位,專門從事發錢分錢方式上的技術革新,不斷推出有中國特色、符合央企企情的發錢新名目,以滿足央企及其員工日益增長的發錢需要。同時,我在此還愿意無償為央企的發錢名目支幾招,如果央企領導感到我出的主意不錯,高薪聘請我充任世界上第一個“發錢策劃師”,我將會非常樂意。
其一,用好用透各類節日。當今社會,節日資源是非常豐富的,除了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五一節、國慶節、三八節一類,其實還有更多的節日等待我們去開發利用。中國傳統的節日還有路神生日、姑姑節、祭祖節等等,世界性的節日就更是多如牛毛,國際警察日、國際消費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氣象日、國際母語日、世界消除貧困日等等等等。據不完全統計,大大小小的各類節日加起來起碼有上百之多。“發錢策劃師”應在日歷上將所有的節日標注出來,屆時統統提醒領導發放“過節費”。如此一來,央企豈不是隔三差五就能發一筆錢下去了嘛。
其二,多舉行活動。只有勤折騰、善于折騰,才能把錢從公家兜里掏出來揣進自己的腰包,而舉行活動則是效果最好、最名正言順的折騰方式。不說別的,就說舉行一次運動會吧,就可以給參與比賽的人員發放置裝費、營養費、訓練費、辛苦費等等,奪得了名次有豐厚獎金,未取得名次發放安慰費。至于不參加比賽的觀眾,當然也應該有補助可拿嘛。有條件的企業還可以舉辦卡拉OK大賽、交誼舞大賽甚至“助學西部行”一類的活動,打著冠冕堂皇的旗號行公款旅游、公款消費之實,這錢不都折騰出去了嘛。
其三,充分挖掘本行業的潛力,肥水不流外人田。據一本書披露,國內各大航空公司的每位在職普通職工每年均可以享受兩張甚至兩張以上的免費飛機票;一些銀行把單位自行開發建設的商品房用低于市場平均價格的內部價向職工出售,其內部職工特別是管理層,在貸款買房時享受利息全免或者低息的福利;電力系統職工每年可享受幾十到幾百度不等的免費“福利電”;電信職工裝電話、打電話都不用付錢;郵局的人寄信不貼郵資;供電局的職工敞開用電;鐵路、民航的職工坐上十萬八千里亮亮工作證也不用付一分錢;煤氣公司職員家里的煤氣管道不用安裝煤氣表敞開用……這些先進經驗都值得認真總結和推廣嘛。事實證明,發錢名目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策劃得當,總是能擠出幾個來的……
(喬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