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奴”的那些苦 別到清明才想起
(資料圖片)
窗外細雨紛紛,正是“行人欲斷魂”的日子,又一個清明即將來了。記得以往每到這個節(jié)日的到來,除了浩浩蕩蕩掃墓大軍,我們還總能看到不甘心做了車奴,房奴,還要做墓奴的憤懣者;呼吁文明祭奠環(huán)保者;把墓地當做肚絲來爆炒的炒墓者;苦口婆心分析,勸誡的媒體;言辭中肯卻行動緩慢甚至不見蹤跡的政府監(jiān)管部門等等。
今年依舊不例外,“清明風”已然刮了好久,甚至有比去年更“來勁”的勢頭,而清明“渾濁”的形勢也更加讓人擔心。央視近日播出節(jié)目稱,相比房地產市場價格節(jié)節(jié)攀升,城市周邊公墓的價格也在熱炒,其升勢絲毫不遜色于樓市,按平米單價計算,墳價已超過房價。記者采訪發(fā)現(xiàn)一些墓園每平米最低起價是25000元。在節(jié)目中,以“尖銳”著稱的白巖松揮劍直指殯葬行業(yè)的壟斷,直指地方政府的袒護和分羹心理。一切似乎都在預言一個事實,墓價可控制。
但是可惜的是,從媒體的報道中得知,關于墓地的抱怨有增無減。去年10月,上海市民政局推出了“二萬五工程”,向特定低收入人群提供總價千元左右的墓地。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上海、北京等地都相繼推出了花壇葬、樹葬等多種形式的節(jié)地葬,市民只需花很少的錢就可以讓親人有一個良好的安置場所。不過,這樣的產品到目前為止認可度卻并不高。炒墓依然火爆,“死不起”還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消費者被“忽悠”,變相強制購買某些物品的情況依然很常見。
而且更為遺憾的是每年清明一過,一切又依舊,年年歲歲花相似,只不過歲歲今朝人不同而已。那些曾經監(jiān)管部門壯志如云的承諾,早就如過眼云煙,只留下依舊紅紅火火的炒墓事業(yè),還有丑陋的祭祀風,以及從中延伸,衍生,甚至派生出來的一系列丑聞。它們如同那天空的綿綿細雨,讓人斷魂。我們不禁感嘆:在這個時代,我們出來再城市中蝸居,呼吸著二手空氣,難道我們還只能做毫無歸屬感的“游魂”?
殯葬業(yè)的暴利日漸為人詬病,每到清明時刻,就更是眾口糾彈,但是社會的關注的不應該隨著清明的遠去而消殆盡。誠如報道所言,墓價居高不下一方面是由于源自某些人的面子思想和迷信風等現(xiàn)代社會消費文化的畸變;但是我們更要看到另一方面在墓價居高不下,趕超房價的背后,顯然有許多人為因素。“墓奴”并不全是迷信思想作祟,更來自文化傳統(tǒng),入土為安的思想不應該過分苛責。我們需要譴和打擊的應該是將墓地推向暴利的黑手,還有其背后的黑鏈子。
今年“3•15”過后,我們留下了“打假”的精神,這對于社會正起著蝴蝶效應般的作用。而清明之后,我們能留下什么?有人說造成目前殯葬服務市場混亂的根本原因在于體制不順,具體來說,由政府定價的基本殯葬服務和由市場調節(jié)價格的服務沒有分清楚。但是《殯葬管理條例》修訂卻一推再推,導致問題懸而未決。社會需要法律的有力保障,只有建立一個良好的法制環(huán)境,通過法律的武器與無良商家和被濫用的權力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作為弱勢的消費者他們的權益才能得到維護。“天天都是315”,同樣也別只到清明才想起墓奴的苦。
(王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