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沒惡化 是啥蒙住專家的眼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6日在北京給眼下呼聲甚高的收入分配改革潑了“冷水”。蔡昉說,目前還找不到數據讓他得出“城鄉差距擴大或縮小”的結論,也沒有數據表明中國收入分配狀況正在繼續惡化。(6月7日《東方早報》)
就在收入分配改革草案呼之欲出之際,蔡昉潑出一瓢“冷水”,他沒有被“冷水淋濕”,卻被隨之而來的“板磚”埋起來了。作為一名專家學者,有自己獨到的觀點與見解,并且進行表達與傳播,這是基本權利;與此同時,接受民意的檢驗,承受民眾的拍磚,也是基本義務。筆者認為,當下有一瓢“冷水”,更能激發民眾對收入分配改革的關注與渴望,更能激發民意民智對收入分配改革的推動作用。這一點,從眾多跟帖已窺見一斑。
去年12月21日,社科院發布社會藍皮書,指出居民間的收入分配越來越不公平。近年來,媒體對貧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的報道也不勝枚舉,這里不再贅述。
或許,正是由于統計上的缺陷,讓很多數據不能透視本質,尤其表現在收入分配上。長期以來的平均工資統計,掩蓋了行業與行業間的工資差別,掩蓋了同行業不同級別員工間的工資差別,掩蓋了各行各業工資增長快慢不均的真相,更嚴重的是,掩蓋了社會分配不均以及社會分配不均下隱含的矛盾等。還有,就是有的人工資只是收入的一小部分。因此,我也給專家學者潑瓢“冷水”:如果專家試圖從數據中直接得出結論,只怕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吊詭是,既然蔡所長目前還找不到數據讓他得出“城鄉差距擴大或縮小”的結論,又如何得出“其實我們的收入分配沒那么糟,因為這些年就業擴大非常快,勞動力流動非常快。因此收入差距在改善”這樣的結論?
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要“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對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民意也已“望眼欲穿”。只有收入分配制度的徹底改革,才能縮小各個群體間的收入差別,才能平衡各個群體間的利益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