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偷走了中國人的壽命?
一個小測試:下列哪些國家近20周年人均壽命發展最為緩慢——孟加拉國、中國、巴基斯坦、韓國、蘇丹?
答案既不是飽受戰亂之苦的蘇丹,也不是社會動蕩的巴基斯坦,也不是異常貧窮的孟加拉,更不是比其他國家有較高起點的韓國。
答案正是中國,這個在近20年對世界發展有著巨大影響的國家,這個由于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功而被諸多國家嫉妒的大國。但是,一旦關注到人均壽命這個重要指標時,中國就未必能在這一點上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了。
聯合國所提供的數據表明,從1990年到2008年,中國的人均壽命增長了5.1歲,達到了73.1歲。然而其他發展中國家,比如巴西、埃及、埃塞俄比亞、印度、印度尼西亞和伊朗,在這一點都有著比中國更大的發展。21世紀以來,包括大部分西歐國家、澳大利亞和以色列這些人均壽命起點就比中國高的國家,也在發展速度上超過了中國。
經濟增長幾乎簡化了所有社會問題,然而它并不能保證所有人都過上更好或者更健康的生活,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發展的速度和發展的方式同樣重要。
如果細心看看整個世界,人們會質疑各個國家是否完全融合在一起。歐洲為人們提供了很好的生活,比如提供了諸多的假期,育兒假期和醫療保障,但是歐洲的經濟卻發展緩慢,這也是它債務沉重的原因。
近十幾年里,美國較歐洲有著更快的發展,但是大多數財富流到了少部分人手中。中等家庭的收入從2000年到2007年就開始下滑,而2007年的金融危機加劇了下滑趨勢。
中國被看做世界經濟的未來,快速發展了30多年,把數千萬人從貧困線拉了上來。但中國也有切實的問題,它的發展并不均衡。
中國是否走上一條更穩定的發展道路無疑是對世界經濟的一個重大影響。值得關注的是,這個影響將建立在生活在中國的13億人口之上。而這個國家目前的現實就是經濟的巨大發展反襯出其健康發展的不力。
這和工業革命有著巨大的相似性。著名經濟學家理查德·伊斯特林說過19世紀早期的經濟騰飛沒能帶動健康和壽命的增加。
越來越多的收入可以給人們帶來更好的食物、衣服和住房。但是,由于他們搬家到城市,更多的疾病找上了他們。正如伊斯特林所說,這些因素導致“人均壽命的停滯不前或慢速發展”。
“死亡率革命”,正如伊斯特林所稱,并沒有在上個世紀發生。畢竟,這取決于對公共衛生系統的投資以及科學方法的傳播使用。
同樣地,在當今中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人需求室內衛生清潔,供暖系統,空調以及其他基礎設施。然而,其他方面的繁榮發展卻被推往相反的方向。就像工業革命時,很多人放棄鄉間生活而來到擁擠的城市。災難變得越來越常見,肥胖率正在提高,污染日益嚴重。
走在北京的路上,行人很難看到高層建筑的頂端。呼吸時擔心會感染輕度鼻竇炎。對中國人來說,癌癥已經取代中風,成為致死的最主要因素,而造成這一主要原因正是污染,南加州大學醫學院的楊路(音譯)如是說。
中國也有自己的醫療體制。過去二十年,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終結了人們常說的“鐵飯碗”。在這個依據市場的醫療體制下,許多中國人的經濟條件不能負擔醫療所需。即使在緊急情況,人們有時也不得不帶著現金去醫院治療。
當然,不管中國的發展伴隨著何種問題,中國還是明顯地提高了國民的生活水平。窮人的數量在減少,人均壽命也在增長,盡管沒有像其他國家那樣迅速。
經濟增長對力求更高的生活水平是必要的,不過那還不夠。普林斯頓大學健康政策專家程宗梅(音譯)說:“經濟學家和媒體越來越關注國家GDP的發展,而忽略了怎樣分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