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能不說“給力”嗎?
大過年的看春晚,其實就圖一樂,這個愿望的完成主要依靠語言類節目。但是這些節目還沒演,大家就知道它要抖什么“包袱”。比如在春晚開始前,網友關注度很高的一則帖子是《今年春晚馮鞏必說“給力”》,兩天時間就引來31萬余名網友關注。
最后的結果是,馮鞏雖然沒有說,但“給力”還是出現了幾次。輪到小沈陽上臺的時候大概實在不好意思再說了,硬生生的換成了“給勁”。其它一些過時的網絡流行語如“浮云”、“我勒個去”等等都不出意外的現身,讓人直呼“太爛了,太濫了。”
“流行性”是流行語的本質屬性
按照字面理解,所謂流行語最重要的衡量指標就是其流行程度。而語言的規律是,一旦一個詞或一句話使用頻率高起來,它的價值和傳播力量就會變得越來越弱,因為新鮮感會隨著傳播的次數的增加而降低。
這樣的矛盾屬性必然決定任何流行語只能流行一段時間,一段時間之后,必然被新的流行語所淘汰。
被嚼爛的菜再拿出來會有什么“笑果”
去年的春晚,回顧起來,簡直就是一場網絡用語大集結。如“偷菜”、“你媽叫你回家吃飯”、“不要崇拜哥,哥只是個傳說”、“唱的不是歌,是寂寞”等等。這些網絡用語早在春晚之前就已經廣為傳播了,已被嚼爛的菜再拿出來會有什么“笑果”呢?
今年更是如此, 在黃宏的小品中,朋友以為他老婆給他戴了綠帽子,特意來安慰:“嫂子給力啊”,黃宏握著對方的手說“你懂的”;他一會自我安慰“人在江湖走,哪能不挨刀,中國足球賽,哪能不挨踹”,一會自我調侃“自從得了神經病,人就精神多了”,接著還故作淡定“離婚不算丟人,精神不會沉淪,一切都會過去,神馬都是浮云”。
在今年春晚未開始前,有網友在微博上說“大家就春晚哪個人會最先說出‘給力’一詞來競猜,我看馮鞏、姜昆、朱軍呼聲很高”。果不其然,朱軍一馬當先說出“給力”,這樣的“笑果”遠遠超過了“給力”這個詞本身,也是對春晚的莫大諷刺。其實一些流行語在其剛開始在網絡上出現的時候,就沒什么笑點,春晚卻當做寶貝一樣用得起勁, 不僅不會給人帶來歡樂,反而會因為這些過時、無聊的話影響了節目質量, 讓人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