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究竟存不存在“用工荒”
‘用工荒’在春節過后特別醒目,當然與我國農民工特有的城鄉‘兩棲動物’生活方式有關,并且隨著節日的遠去而有所緩解。但近年來國內企業普遍給農民工漲工資的行為已經說明‘用工荒’不是季節性的。其實‘用工荒’近
年來愈演愈烈的趨勢本身也表明它不全是季節性的,只不過發病的時間固定在春節后而已。
楊支柱 知名學者
隨著春節遠去,“用工荒”有所緩解,不承認中國存在“用工荒”的聲音也大起來。其中有一些聲音來自權威學者或權威媒體。譬如《人民日報》2011年2月23日發表兩篇長文,不但把“用工荒”說成季節性的,而且認為中國的“就業難”問題在“十二五”期間將更難。
“尹蔚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指出,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乃至整個‘十二五’時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就業任務十分艱巨。據專家預測……‘十二五’時期,城鎮每年需要就業的勞動力在2500萬人,比‘十一五’時期多出100萬。同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我們再來看一看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一組出生人口數據:1999年11495247人,1998年14010711人,1997年14454335人,1996年15224282人,1995年16933559人,1994年16470140人,1993年17914756人,1992年18752106人,1991年20082026人,1990年26210044人。
考慮到我國大約有一半人口初中畢業16歲即可就業,約四分之一的人口高中畢業18-19歲就業,假定平均18歲就業是比較合適的。當然每年還有六百多萬大學畢業生要就業,但是18歲年齡的人中也有同樣數量暫時不就業,所以這部分可以忽略不計。
那么未來五年滿18歲的有多少人呢?應該是1993-1997年出生的人,大約8100萬人,每年也就是1619.9萬人。就算沒有一個人退休,每年也只需要不到1619.9萬個就業崗位(2000年至今總有些死亡的)。我們再看2011-2015年滿60的人:1955年18612172人,1954年18513434人,1953年16745695人,1952年17236621人,1951年14413123人,合計8552.1萬人,平均每年1710.4萬人。考慮到2000年以來有一些死亡的,而且年齡大的死亡率較高,這組數據跟“十二五”期間需要就業的人數基本相同。
尹部長自己說以中國經濟每年增長8%的發展速度可新增900萬個就業崗位,這900萬個崗位的員工從何而來?
尹部長說退休的只有300萬,他顯然認為農民是不占就業崗位的。問題是地還要不要人種?孫子女還要不要人照顧?留守農民跟城市就業人員一樣,需要下面的勞動力來接替。
也許農民不是60歲而是平均70歲“退休”,這樣挖潛的結果每年退休的可以減少300萬左右,用工缺口因此可能沒有900萬人,只有600萬人左右。如果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最多也就可以再降低300萬人的用工缺口,因為帶孩子的效率不是在提高而是在降低。
如果中國經濟發展真的能夠每年新增900萬個就業崗位的話,中國勞動力就已經進入總量短缺時代,大學生“就業難”才是結構性過剩。
我不知道“未來5年中國應屆高校畢業生每年700萬人”源自何處,估計是對教育部制定的“十二五”教育規劃中的招生規劃的簡約說法。教育部當然愿意適當夸大招生規模,因為這樣才能從財政申請更多的教育經費。高等教育大躍進雖然不是“用工荒”的主要原因,但顯然是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也是藍領“用工荒”的原因之一。
《用工真的很“荒”嗎?》(人民日報2月23日)一文的標題就把“用工荒”給否定了,但是文章中還是有一部分內容跟標題唱了反調——“記者檢索某中央媒體使用‘用工荒’一詞時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在2010年二三月份,‘用工荒’出現次數最多,共有27次,占全年的近51%。由此也反映出,企業勞動力短缺,在春節前后的一個特定時間段較為明顯。”
雖然作者的意圖是想說明“用工荒”是節日病,但是這個統計卻表明夏、秋、冬三個季節同樣存在用工荒,不然如何解釋剩下的49%呢?
(作者系知名北京學者)
(新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