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評大學生肇事殺人案
《新聞1+1》2011年3月23日完成臺本
——藥家鑫,從撞人到殺人!
導視:
字幕提示:2011年3月23日上午9:30分。
藥家鑫:一念想到了,害怕以后無休止會來找我。
解說:開車撞倒行人,不但不施救,卻六刀刺死傷者,藥家鑫撞人殺人案今日開庭。
法官:你因為什么問題被刑事拘留?
藥家鑫:故意殺人罪。
解說:他中規中矩,他內向平和,他是學鋼琴的大學生,卻為何成為暴力殺手。
史曉眉:交通肇事最后怎么能演變到最后就殺人,大家覺得是特別不可理解。
解說:他是誰,為何對生命如此冷漠?為何會如此有恃無恐。
同期:(藥家鑫的父親)再沒有上班。
記者:沒上班,他自己做生意?
同期:也沒有做。
解說:被害者留下幼兒,行兇者終落法網,兩個家庭就這樣被一起普通交通事故擊碎。《新聞1+1》今日關注,藥家鑫,從撞人到殺人!
主持人 董倩:
歡迎收看《新聞1+1》,今天我們的節目關注一個叫藥家鑫的大學三年級的男生。
在去年10月份的時候,他開車撞了一個人,他沒有選擇報警,也沒有選擇逃跑,而是用一種我們大家都無法理解的方式,從車里拿出刀,把這個受害人連刺幾刀,把他殺死了。
我們在想,在事發的時候,他腦子里到底在想什么,他到底怎么就由一個交通肇事者,變成了一個殺人的人。今天我們就和專家一起來關注這個話題。
(播放短片)
字幕提示:
2011年3月23日,上午9:30,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
解說:
近400名來自西安音樂學院、西北政法大學的在校大學生,60多家國內媒體,今天上午,審理藥家鑫故意殺人案的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庭審現場坐無虛席。
法官:
請法警去掉被告人械具,出生地。
藥家鑫:
西安市。
法官:
民族。
藥家鑫:
漢族。
法官:
文化程度。
藥家鑫:
本科。
法官:
你因為什么問題被刑事拘留?
藥家鑫:
故意殺人罪。
解說:
2010年10月20日,騎電動車下班回家的26歲女工張妙,和駕駛紅色克魯斯轎車回家的音樂學院學生藥家鑫,在西安市長安區翰林路中段相遇。
藥家鑫:
當時我在弄車上的音響。
法官:
就是在換碟。
藥家鑫:
是的。我聽到嗵的一聲以后,我就下車,在車后面看到撞倒一個人。
解說:
下車查看,發現張妙受傷倒地,車禍發生后,藥家鑫并沒有選擇報警救人,而是從隨身背包中拿出刀來,向張妙捅了六刀,其中一刀刺中心臟。
根據事后醫生檢查,當時被撞的張妙只是腿骨骨折,顱腦輕度損傷,如果被救起送往醫院,完全可以治好。
張妙的父親:
或者你就是跑了,我也可以給我女兒看(病)對不對?也就是花幾千塊醫藥費的事情對吧?
藥家鑫:
怕她找到我,是我撞的。當時慌亂了,沒有考慮到后果,就拿刀捅了她。
張妙的父親:
連個3歲小孩都不如,素質過差。
解說:
而就在對張妙行兇之后,藥家鑫駕車逃逸,又再次撞倒兩人,所幸并無大礙,并最終被攔了下來。藥家鑫的瘋狂讓全社會迅速聚焦到這個有些文弱的年輕人身上。而人們驚奇地發現,他是一位來自西安音樂學院的在校大三學生,并且在老師和同學眼中中規中矩,內向平和,從來沒有做過違反校規校紀的事。
史曉眉 西安音樂學院:
能殺人,交通肇事最后怎么能演變得最后就殺人,大家覺得是特別不可理解。
解說:
在今天的庭審現場,藥家鑫的辯護律師向法庭提交的證據中,就包括報紙對藥家鑫遞交悔過書的報告,上學期間的13次獎勵,被告人校友、同學、鄰居為他求情的四份請愿書,請求法庭給被告人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
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
我們不覺得一份悔過書和所謂的下跪道歉,就能將他這樣發指的行為,得到一個寬恕。
解說:
同樣是今天庭審現場,除了憤怒,被害人張妙的丈夫一度情緒失控,失聲痛哭。他在妻子去世后,一度因病臥床不起,還要獨自照料僅有2歲的兒子。庭審持續了三個多小時,擇日宣判,但藥家鑫終將會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
法官:
你現在怎么認識你自己的行為?
藥家鑫:
我非常后悔,我對不起張妙,對不起她的家人,也對不起我的父母。
主持人:
今天我們演播室請到的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
李教授,現在大家其實都關心,因為今天的庭審沒有一個最后的結果,但是由于他是不是自首這個情節,有可能存在量刑上的一些差異,您覺得這個孩子有可能被判成極刑嗎?
李玫瑾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
因為我們在刑法上,自首是一個很重要的減刑的、從輕的機會,也就是這么一個條件。我個人覺得這個案件現在還要考慮其他一些因素。一個就是他能不能取得被害人的諒解,因為我們在司法過程中,我們要考慮的是雙方,而不是一方,所以他的態度,以及他現在所有的這些表現,包括他案后的自首,以及他家人的表現,可能在法庭上都會考慮。所以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
主持人:
您是搞犯罪心理學的,您從目前得到的關于這個孩子的報道,您覺得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年輕人?
李枚瑾:
首先說了,非常遺憾,我覺得他是受過一個良好的音樂教育的。因為我們常常說,音樂可以熏陶人的這種情操。但是這個事恰恰發生在一個喜歡音樂,而且鋼琴已經達到很高水準的這樣一個大學生身上。所以我覺得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因為作為一個大學生,他能進入到這個層面的話,很多人的認知,應該說他心理已經達到了一個比較成熟的水準,他能夠知道一個事情的輕重。
但是當這個事情發生的時候,人們最開始不能理解,他本來是一個很輕的事情,為什么卻做出了這么一個結果。所以我覺得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覺得就是藥家鑫在成長過程當中,他心理的發展過程缺失了很多的東西。從目前來看,我認為缺失的很重要一點是他的觀念。我們常常說一個人做與不做就在一念之差,就有一個問題了,這個念是什么?念我們常常說是人的心理當中的心理的制動的東西,什么叫制動?比如車要開起來,必須要有剎車,如果沒有剎車,這個車開起來是非常危險的。心理也一樣,當你有需要,你有欲望,你有很多努力的時候,哪些事情該停,這個停與不停取決于什么?一個,除了你的能力不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觀念。
主持人:
您說這個問題,當我們看藥家鑫這個年輕人成長背景的時候,他父母都在,而且父母對他嚴加施教,所以他才能今天上了一個非常好的大學,而且受的是專業的音樂教育,他才能有今天,那為什么他會在這方面,比如說在人生哪些方面,框框這方面會有這么大的缺失?
李玫瑾:
這個問題我覺得特別好。也就是說我們要明白,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我在以往的教學當中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心理撫養。心理撫養是什么意思?現在很多孩子,可能我們給他一個很好的家庭物質條件,讓他受到一個良好的教育。整個這個過程你覺得已經塑造了一個有能力,能夠自食其力,而且能夠很有修養、很有禮儀的人。但是他中間會有一些心理上的缺失,心理缺失來自于哪?比如說情感上的叫親子陪伴,這個陪伴和不陪伴,對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第二,在他耳邊經常嘮叨。比如我經常見犯罪人會問他們一個話,就是你從小到大,你印象當中媽媽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尤其是管教你的時候是什么話,我們就會發現很多犯罪人皺著眉頭想半天說,不記得了。說明什么?說明他沒有耳邊的嘮叨,這個嘮叨一個是沒有,一個是可能他根本不記得。這個東西的結果是什么?他就沒有觀念,比如有些孩子會告訴我說,我爸爸常說的一句話叫“人窮志不窮”,還有的說“丟什么不要丟面子”。
像這些問題都讓我們看到是平時家庭的這種心理上的東西給予孩子的非常重要,而我們看到藥家鑫他從小到大練琴,父母只是讓他練琴,甚至把他關到地下室去讓他去練。剛才我講的這兩個東西都很少。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知道,練琴它有什么特點?包括我們看郎朗,他介紹他的情況,曾經他父親跟他講,你不好好練,我就把你弄到樓下,然后我也跳樓。所以人在這種情況下,他有一種被迫的和強制的背景,他往往會變得慢慢冷漠下來,這種冷漠他可能會練得很好,但是什么都不當回事了。所以我覺得他缺少的是一種心靈上的交流和這種心理撫養,交流的情感和觀念這兩個東西我認為他有缺失。
主持人:
藥家鑫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個外表很溫和,而且是一個平靜的孩子,但是在外表溫和、平靜的底下,他心里的世界是什么樣的,我們看看他在庭審上是怎么說的。
(播放短片)
藥家鑫:
從小到大,我生活幾乎除了學習以外就是練琴,媽媽陪我練琴,小的時候每周練琴,媽媽為了練琴,媽媽都會打我,或者拿皮帶抽我,媽媽為了不讓我以學習壓力作業多為借口,就回到家先彈琴,彈完琴才能寫作業,我害怕作業寫不完,小學課間除了上廁所都不會離開座位,我就一直在趕著寫家庭作業。
上了初中,學習下降了,成績不好,爸爸很著急,爸爸轉業以后就沒有再找工作,他學我的數理化,然后給我輔導。有一段時間,爸爸看我的成績不好,沒有努力學,把我關在地下室里面,除了吃飯能上樓以外,其他時間都在地下室里待著。
法官:
你對你從小到大的經歷,你是什么感覺?
藥家鑫:
我覺得看不到希望,天天壓力特別大,我經常想自殺。上了大學以后,我慢慢理解爸媽是特別愛我的,他們雖然嚴厲,但是希望我好。我上了大學,我想讓他們為我驕傲,我在課余時間就會教孩子彈琴。
大二的時候,我幾乎沒有(空閑時間),除了學習以外,練琴的時間都在教孩子,就是每個地方教,這個教完教那個,每天晚上經常都是快11點才回到家,周六周日也在外面,寒暑假也在外面上課。
我大二的時候,學習壓力也大,然后教孩子學琴也比較累一些。
主持人:
本臺記者已經對藥家鑫進行了采訪,但很可惜,我們還沒有拿到這個采訪的內容。李教授給本臺記者采訪的時候提供了這樣一個采訪的清單,其中是列出了您關心的一個問題,我發現您有這么一個非常具體的問題,就是問藥家鑫,你拔刀去刺向那個年輕女人的時候,她會有喊叫、乞求、呻吟,那么在這種聲音中,你共扎她六次,現在回想,你當時是什么樣的心理和心態。您為什么要提這樣的問題?剛才聽了他對他從小長大這個過程,您覺得您對這個問題會是什么樣的解釋?
李玫瑾:
在這之前我是沒有看到這一段的,我現在看到這一段,我突然就明白了。心理學上有一個詞,經常叫強迫行為,強迫行為就是什么?他做的這個動作往往不是他的一種興趣動作,而是一種機械的他在做,這個動作往往它會變成一個什么?替代行為。所以我現在突然明白什么呢?你剛剛問我的這個問題,也是我要問藥家鑫的問題,他拿刀扎向這個女孩的時候,我認為他的動作是在他心里有委屈,在他有痛苦,在他有不甘的時候,卻被摁在鋼琴跟前彈琴的一個同樣的動作。
主持人:
報復。
李枚瑾:
對,他這個動作不是報復,他是什么呢?實際上屬于當我不滿的時候,我彈琴本身是來發泄我內心的一種憤怒或者情緒。因此,當他再遇到這么一個不愉快的刺激的時候,他看到一個人被撞傷了,而且在記他的車號,他這個刀的行為實際上類似于砸琴的行為。
主持人:
但是琴是沒有生命的物,這是人,這能聯系在一塊嗎?
李枚瑾:
這兩個區分在哪呢?不在于客觀的刺激物,而在于自己的內心。也就是說我面對的是一個人和面對的是一個琴,這個區分雖然我們看的客觀物是不一樣的,但是在人的感受上,他會把它等同。其實有很多年輕人都會有這樣一個問題,當他遇到一個生活中的麻煩的時候,他最容易出現一些簡單的行為,就是把人作為一個客觀物。比如說兩個孩子被他爸爸媽媽學習要求很多,最后他要去網吧玩,他很氣憤爸爸媽媽管,最后倆人商量以后給他爸爸媽媽下毒,他覺得只要把爸爸媽媽毒死了,就沒有人管了,所以后來當爸爸媽媽真的倒下的時候,他們倆很高興,鎖上門出去玩去了。玩到晚上,被警察找到了,然后關到拘留所里,他們說這會兒開始想爸爸媽媽了,他們開始知道自己的生活當中沒有爸爸媽媽不行了。
在很多心理不成熟的人當中,他往往是把人只做一個不良的刺激物,他覺得只要把這個人做掉了,這個刺激物就消失了,他卻不明白生命背后的東西是什么。
主持人:
我們通過對于藥家鑫這個人的描述可以看到,他是一個很矛盾的綜合體,他既溫順,但是他同時又很暴虐。這樣一個有矛盾性格的孩子到底成長于什么樣的家庭,我們隨著記者前去調查。
(播放短片)
解說:
今天的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審判庭上,我們屢屢看到被告人藥家鑫在審訊過程中抽泣流淚。然而,在坐無虛席的旁聽席上,我們卻見不到這個22歲哭泣男孩的父母。
自去年10月那場慘劇發生以來,藥家鑫的家庭猜測就一直不絕于耳。而就在藥家鑫案開庭前夕,記者走訪藥家的居所,帶您揭開一個真實的藥家。
這是藥家居住的小區,普通,甚至略顯陳舊。據鄰居們介紹,藥家鑫家所住的這棟樓已經建成20多年了,藥家鑫一家三口就常住在這里。
藥家鑫家的鄰居:
因為我有時候早出晚歸,或者在家里面呆著,我只是聽過他彈琴。
解說:
據鄰居介紹,藥家鑫的父母曾在工廠工作,母親已經退休,父親曾是廠里的一位干部,但是前些年已經離職自謀職業,具體做什么他們也不清楚。
藥家鑫家的鄰居:
男的(藥家鑫的父親)再沒有上班。
記者:
沒上班,他自己做生意?
藥家鑫家的鄰居:
也沒有做。
解說:
鄰居說,他們也是看到媒體報道后才知道這家孩子出事了。而事發之前,鄰居有關藥家鑫的最新信息就是,兩個多月之前,這個小伙子開上了家長給他買的新車。
藥家鑫家的鄰居:
在樓下見過他那個車。
記者:
就那個雪佛蘭那個?
藥家鑫家的鄰居:
嗯。
解說:
鄰居們說,雖然他們為兒子買了車,但是那輛家庭轎車也不過十三四萬元,并且這也是藥家鑫家的第一輛車。
藥家鑫家的鄰居:
父母對兒女好,他如果有這個能力,是一種風尚,好象大家都有個汽車,那給兒子買個汽車,這沒什么奇怪的。
主持人:
李教授,在您看來,藥家鑫成長的這個家庭,是像普普通通,千千萬萬的眾多家庭中的一個,還是說他家庭有些獨特的地方、可以分析的地方?
李枚瑾:
我認為他的家庭非常普通,也就是說爸爸媽媽真的是在靠自己的那點工薪錢去養大他。而且我們知道一個家里有一個孩子練琴的話,他付出的費用是非常高的。所以看他的家庭情況來看,也沒有積蓄多少。我想可能爸爸媽媽也從心里非常愛這個兒子,所以當他大學之后,想他去做家教很辛苦,給他買了這輛車。我認為從他這個背景來看,他沒有什么我們所說的一些“官二代”、“富二代”的驕橫,我認為他不是這個問題。
主持人:
我們怎么看他說出的這兩句話,藥家鑫他曾經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說,他怕受害者纏著他,所以他才弄死她。另外,他還流露過,看到對方是農民,覺得農民難纏,所以他才做出這個舉動。他這種想法和家庭的教育、成長背景有沒有關系?
李枚瑾:
我在我的問卷當中也提出了大量這樣的問題,我也想了解這個客觀事實。但是根據我個人的認識,我認為藥家鑫說的這個話,有一部分是他的無知和偏見,但也有一部分確實來自我們說的一種社會偏見,或者叫社會刻板印象。我覺得他說難纏這個詞,我們就會知道,一個事你一旦遇到的話,它不是一下子能解決。我們知道很多訴訟的事情都確實比較復雜,更何況交通,你又撞的是人。
第二,他說一個農村人難纏,這個問題我不知道他有什么樣的出處,比如說他是不是家有農村的親戚,或者說他身邊有一些人遇到過什么事情,讓他知道了。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問題確實不是他一個人的一種東西,我認為這個案件,藥家鑫說的話確實是完全錯誤的,但是他確實也在社會當中可以找到相應的一種背景。因此我覺得這個案件非常值得我們去思考,我們這個社會有哪些是屬于社會偏見,而這種偏見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我們在社會心理當中有一個概念叫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也就是說當你對一類人形成一種印象的時候,你會把所有這類人都往這個印象里套,但是我們知道事實不是這樣,無論什么地方的人,都有好人,有壞人,有有志氣的,也有無志氣的人。所以這個過程怎么讓年輕人去認識,或者讓整個社會真的能客觀地看待外界,看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我覺得這個也是我們現在社會當中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主持人:
大家還普遍關心,就像您說的,這是一個極其普通的家庭培養出來的這么一個孩子,他怎么可能就做出今天這么一個很出乎人們意料的舉動,怎么去避免它?
李枚瑾:
這個問題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們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哪些東西是必須要給的。因為過去在我們小的時候經常聽老人講,那時候沒有那么多電視,沒有那么多廣播,老人的話,往往就是一輩子都記著的耳邊的一句話是什么?咱不能干傷天害理的事,剛才講的做人要有志氣。這些話實際上代表很傳統的我們行為底線的東西。我覺得人在成長過程當中,第一,要給孩子這種底線,什么事是絕對不能做的,比如說謊就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