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你可能不知道的秘密
“當時如果硬要將美國或者是安利公司海外的做法套在中國的市場,就不會有發展的空間。我們看上去好像是妥協,但我覺得這是非常英明的決定,恰當的時候退一下,來日方長,總有一天中國會跟世界接軌,有很好的直銷法規”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廖東 | 廣州報道
剛剛落下帷幕的博鰲亞洲論壇2010年年會上,面對“有外資抱怨中國投資環境不如以前”的質問,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的回答非常干脆,“中國的投資環境總體是健康的。”
幾乎同一時間,安利(中國)董事長鄭李錦芬女士在廣州被記者問及了同樣的問題––––“您對中國的監管環境有怎樣的態度?”“在華美國企業能否取得成功,要看產品和服務如何在市場中競爭,還有如何深入地了解中國的國情,深入地了解中國的文化,贏得消費者的支持。”鄭李錦芬的語氣溫柔,但堅定。
“外國企業的身份已不再是一種競爭優勢,有更好的產品才是競爭優勢。”英國《金融時報》亦如是說。上海美國商會總裁Brenda Foster表示,很多在華企業都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好的年景”。
而安利(中國)2009年的輝煌也同樣佐證了這個說法。2009年安利(中國)的業績突破200億元人民幣,創造了安利全球任何一個單體市場從未達到過的高度。“我們贏得了中國市場。”
向陌生的大地走來
關于十多年前安利來到中國的故事,已有不少的記載。但2010年4月12日在安利中國的廣州工廠見到鄭李錦芬本人,記者仍非常好奇地追問動因和過程。
這位被安利員工稱為“鄭太”的美國安利公司執行副總裁、安利(中國)董事長,微笑著再次講述了那段經歷,非常耐心。
在她的輕描淡寫中,1992年游說美國總部來中國投資,并非一件很困難的工作,因為中國市場的潛力非常大,大家有目共睹。“中國1979年宣布改革開放政策,到了1992年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證明開放政策,很多外商企業在中國投資開放也取得初步的成效,加上中國市場自身的條件,任何公司和企業都會被有十億人口的國家和市場吸引的。”
但由于1989年的政治風波事件,一些外國企業對中國產生不同的看法,想來又怕來,大多處于猶豫不定的階段,“因此我只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也就是說,讓美國總部了解,在中國發展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風浪,但是總體的發展要樂觀,尤其是90年代初鄧小平南巡后,她自己更有信心,于是告訴美國總部中國不會離開改革開放的發展方向。
或許正是這份對于中國發展的信心,鄭李錦芬才在對美國總部的書面報告中說,“不到中國投資,就不算真正的跨國企業。”––––這句話早已成為著名的鄭太語錄之一了。
而彼時的中國內地,對一些外國企業而言,仍然是一片陌生的大地。盡管已改革開放逾十年,但正如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的研究員王志樂接受媒體采訪時所說,“那會兒國內的體制、法制環境和基礎設施都還很欠缺,對外資的吸引力并不大。外商直接投資非常少⋯⋯”
改變是在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后,中國進入擴大開放期。據統計,當年的外國直接投資就達到了120億美元。1993年之后,一大批外國企業紛紛進駐中國。而這個時候的鄭李錦芬,已經開始忙碌于安利中國的開業準備。1992年注冊的安利(中國),在長達三年的一系列規劃、建廠和投產之后,1995年公司正式開業。
“不慌、不亂、不離、不棄”
回憶33年前辭掉香港政務處“金飯碗”的工作,鄭李錦芬十分輕松。
“1977年我在香港政府做公務員,當時才20多歲,是在民政部,政府有怎樣的政策要推出,要咨詢市民的意見,要做調查,我是做這方面的工作。當時感覺在政府工作的人員是有程序化的,可以預見自己的未來,因此就想到商業機構去做。”
她希望在商界發展,會有較大的空間。于是,1977年加入了安利香港公司,一家當時只有五六名員工的小公司。30年后的今天,鄭李錦芬已經身居美國安利公司執行副總裁及安利(中國)董事長,負責管理安利大中華及東南亞地區。
正如鄭李錦芬本人喜歡的一個比喻,香港市場相當于一個小河塘,臺灣相當于湖泊,中國大陸相當于大的海洋。在這個海洋中,她自己不斷成長,曾榮膺CNBC評選的2007年度“中國最佳商業領袖獎”之“年度中國最佳人才管理獎”,并在2008及2009年度被美國《福布斯》評選為“全球百位最具影響力女性”。
既是海洋,總有風浪。
安利中國15年的發展過程中,共有5次大的調整。不過,讓鄭李錦芬印象最深的困難和挑戰,發生在1998年。
1998年4月21日,《新聞聯播》播發了國務院下達的傳銷禁令,宣告所有以直銷、傳銷形式銷售的公司一律關閉,安利亦未能幸免。鄭李錦芬回憶,雖然安利在海外每一個市場都有困難和挑戰,但是從來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政府會下一刀切的全面禁令。一夜間使公司在各地的數十家分公司、上千名員工立即停止工作。
22日凌晨2點,在鄭李錦芬董事長向美國總部匯報時,創辦人理查.狄維士先生的兩句話讓她終身難忘:“So what do you think the headquarter can do for you?(總部可以給你們什么幫助?)”,“We will persist!(我們會堅持到底!)”。
“當時對安利(中國)而言,有一定程度的驚訝,但我們也理解,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直銷是新生事物,大家認識是需要過程的,我們也親眼目睹傳銷詐騙是非常猖獗和厲害的,如果政府不下禁令全面禁止,用教育或者是其他的渠道是無法保障廣大的民眾不受欺騙的。”
就在給總部匯報的當晚,北京辦公室會議室徹夜燈火通明,鄭李錦芬確定了“不慌、不亂、不離、不棄”的方針,連夜發出聲明。這份不到一千字的聲明表達了對政府行動理解、尊重以及積極配合的態度,承諾對營銷人員和消費者的服務和保障不變,扎根中國市場的信心不變。
“我們在中國這個八字真言“不慌、不亂、不離、不棄”,不要慌張,不要自亂陣腳,不會離開中國,更不會放棄中國市場,我們一定要找一條出路。”因為鄭李錦芬相信,中國政府歡迎外商到中國投資的政策是不會改變的,中國政府開放的政策不會改變。
之后的3個月,憑著這份堅信,在前路未明的情況下,公司一邊繼續裝修剛在廣州最高建筑物––––中信廣場巨資買下的辦公室,一邊跟中央政府有關部門積極溝通,尋找轉型方式。最終在有關部門指導下,于當年7月21日以“店鋪銷售加雇傭推銷員”的方式轉型經營,成為首家獲批全面恢復經營的公司。
12年之后的今天,鄭李錦芬提及那段難忘的經歷時,心平氣和。“當時如果硬要將美國或者是安利公司海外的做法套在中國的市場,就不會有發展的空間。我們看上去好像是妥協,我覺得這是非常英明的決定,恰當的時候退一下,來日方長,總有一天中國會跟世界接軌,有很好的直銷法規。”
“當時最重要的就是能夠生存下來,爭取空間,在此基礎上率先發展,結果證明我們是對的。”
成功的企業須盡應有的社會責任
安利中國廣州工廠區,有一面墻上寫著四個詞:“生活、事業、美麗、健康”。鄭李錦芬認為,對女性而言,這四個方面都很重要,但似乎還欠缺了一個––––“社會”。“如果有時間的話應該將社會放在其中,承擔社會責任,參與社會的愛心活動,這樣就是完美的生活。”
對于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而言,不僅僅是捐款那么簡單。鄭李錦芬說,這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是按章納稅,公司應該按章納稅,而不是千方百計地逃稅。安利中國2009年上交的稅款是42億元人民幣,從開業到現在15年以來,累計總共上交的稅款達到260億元人民幣。“這是對政府負責。”
生產和銷售產品的時候,產品的質量很重要,尤其銷售食品的,安全非常重要。這是對消費者負責。
除了安全外,要重視環保。生產過程中是否有關注環保的情況,水是如何處理的,污水是如何處理的,空氣的質量有沒有受到影響等。這是對環境負責。
還包括對員工如何引導,給他們合理的工資,合理的福利,還要給他們很好的引領和帶領。“我們會鼓勵員工參與各方面的愛心活動。”這是對所管理的人員負責。比如,安利的志愿者項目。目前全國分布在不同省市的180支志愿者隊伍中,有5.5萬名安利志愿者。在過去幾年中,安利志愿者累計的服務時間達到97萬小時,“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也邀請安利公司作為志愿者的支持機構。”
“在這些方面我們也在引領一個潮流,成功的企業也必須盡應有的社會責任。”
目前安利中國在全國活躍的直銷人員有16萬,經銷商有10萬,銷售部的員工也有幾萬人,大概是30多萬來自全國的各方面人士,通過安利獲得收入。這讓鄭李錦芬感到十分欣慰。而對于未來,她充滿信心。除了中國的宏觀經濟發展越來越強健之外,更重要的是,“安利熟悉中國國情,有十幾年豐富的市場經驗,還積累了大批的人才,有較強的企業實力。
所以,“未來要繼續保持好的聲譽,不但推出新的產品,不斷地建立和維護品牌,我們的前景是大有可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