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子弟更容易上北大不是謊言?(圖)
梁晨等撰寫的這篇研究報告,源于一個這樣的機會:2003年,北京大學和蘇州大學根據各自檔案館所存的學生學籍卡,建立了本科生電子數據庫,兩校數據庫一共有約15萬名本科畢業生的資料。其中,北大數據庫有64510個個案,蘇州大學有86393個個案。這篇研究報告所依據的是兩校1952年至2002年間的數據。不過,兩校的學籍材料各有缺失,少數年份的數據付之闕如。
33歲的梁晨,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教育獲得與社會分層,這個選題正是他的興趣所在。
通觀全篇報告,中國青年報記者發現,作者確實并非批評中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不公平,相反,文章在開篇就表示,1949年前,排名前10%的中國精英大學入學名額基本被社會中上層家庭子女壟斷,作為社會中下層的工農子女幾乎與其無緣。1949年后,工農子女不僅在精英大學學生中占一定比例,甚至在某些省屬精英大學學生中成為多數。
報告稱:“這一看似悄然無聲的轉變,不僅是中國教育領域的重大變革,更是中國社會意義深遠的一場革命!边@一論斷,也是報告標題“無聲的革命”的由來。
報告還稱,不僅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進入改革開放后,雖然中國社會階層間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但到2002年前,北大和蘇大兩校的工農子女仍保持著相對穩定的比例!斑@些學生來自非精英家庭,是中國教育領域內這場無聲革命的最大成果和集中體現”。
作者在結論中甚至認為,中國精英教育領域內的這場重要改變,不僅相對于自身傳統是革命性的,而且與當下作為中國高教改革參照系的美國相比,也是成功的,“美國在促進生源多元化方面與中國比尚有差距”。
所以,這篇研究報告確實不是像有關媒體所稱反映了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不公平,而是為新中國成立后到21世紀初之間,中國在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上做的基于實證研究的辯護。
那該如何理解報告中出現的“上世紀90年代后,北大學生中,干部子女所占比例呈現上升趨勢,到1997年,該比例達到39.76%”等表述呢?何況,報告中還稱,高考恢復后,農民子女所占比例在北大有所下降,80年代基本維持在15%~20%,90年代基本維持在10%以上。
從數據上加以比較,似乎正印證了農家子弟上名校難、社會上層家庭子女越來越擠占精英教育資源,作者為什么得出了相反的意見呢?
“干部子女生源比例增加”的情況為何會出現
何謂干部?研究報告的作者稱,在研究中,“把有職務和身份的人都編成了干部”,不能簡單認為干部子女所占比例的增長就表明了行政權力干擾了高考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