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先祖陵遭磚廠蠶食 國土局稱不知是文物
說起秦始皇的陵園——秦陵,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可您聽說過秦東陵嗎?位于臨潼區驪山西麓的秦東陵,據說埋葬著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的秦國四代君王,所以被列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區。然而,這樣一座具有很高考古價值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區、如今正遭到前所未有的蠶食和破壞。
四代秦國君王葬于秦東陵
秦東陵,位于西安市臨潼區驪山西麓的半山區,與驪山北麓的秦始皇陵呈半環狀分布,總面積約27平方公里,秦東陵的名字最早出現在漢書蕭何傳里,書載:召平者故秦東陵侯,史記秦本紀、秦始皇本紀中則稱之為芷陽。
秦東陵墓葬群中共有4座陵園,據考古學者推測,一號陵園中的兩個亞字型墓,依其上下位次,一個應為昭襄王與唐太后的和葬墓,另一個應為孝文王與華太后的和葬墓,四號陵園的亞字型大墓為莊襄王與帝太后的和葬墓,三號陵園即宣太后的驪山陵園,二號陵園有三座甲字型陪葬墓,且范圍規模較小,似應為悼太子墓。至于孝文王與華陽太后是否葬在秦東陵以及各陵園的修建時間等詳細情況,還有待于后人進一步考證。
秦東陵的發現,填補了先秦王公陵墓的一個缺環,使春秋早期至秦始皇時期的陵園首尾相接,形成完整的序列,為研究秦代歷史提供了新的資料。2006年秦東陵被列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區。
磚廠取土距墓穴不足1公里
然而,這座神秘而又極富考古價值的陵區內竟有20多家磚廠,日夜剖山取土,制磚燒瓦,秦東陵因此面臨被蠶食的危險。
在村民的指引下,記者逐個走訪了這些建在保護區內的磚廠,所到之處無不是熱火朝天地生產著,大型挖掘機、攪拌機、拉磚車緊張而忙碌,陵區的山體被一塊塊地蠶食,剖開的山體裸露在外邊,大片的植被被嚴重破壞,有些磚廠開挖取土的位置距離已經探明的墓穴不足1公里,這不由得的讓人為這些珍貴文物的安全捏了一把汗。
磚廠挖掘比盜墓更具破壞力
記者了解到,今年4月,西安市臨潼區政府專門下發了《關于加強秦東陵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嚴禁磚廠在保護區范圍內取土,并要求非法磚廠限期自行拆除。那么,半年多時間過去了,這些磚廠為什么絲毫沒有關停的跡象,甚至不少磚廠還在擴大規模?記者采訪時恰好遇見了在保護區內巡查的臨潼區文物局的稽查人員,他們的回答讓記者頗感震驚。
臨潼區文物局文物稽查人員說,磚廠挖掘比盜洞的還厲害。盜墓的才一個一個地挖,這給你一片一片地全整了。他們過去不頂事,讓人家一停,人家下午就能開工。他們已經報了多少次了,但是沒有執法權。
按照這位稽查人員的說法,似乎是他們力不能及。那么,同樣負有監管職責、并有執法權的國土、工商等部門又會怎么說呢?
臨潼區國土資源管理局礦產資源辦副主任介紹說,他們也去了幾次,讓電力部門也把電給停了。但是,這些磚窯是個什么情況,斷電以后把變電系統給拆了以后,這些東西好象市場有賣的,他們自己買了又給裝上了,你一走他就給你開始弄了。
西安市工商局臨潼分局工作人員說,這個事工商執法確實有難度,也曾協調過其它部門,這個事情也向區政府反映過,在過去執法的過程當中也平白無辜地遭到一些人的圍攻,再加上工商執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也不能說我們開個推車去把窯給鏟了去!
監管部門各有各的說法,那么,到底是他們不負責任、相互推托,還是真的有難言之隱?臨潼區文物局秦東陵文物管理所所長高海鋒一句不經意的話,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臨潼區文物局秦東陵文物管理所所長高海鋒對記者說,這些磚廠是政府批準的。
違規磚廠證照齊全 管理部門稱不知秦東陵為文物保護區
調查中,讓記者感到吃驚的是,一些違法生產的磚廠,竟然持有政府相關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采礦許可證等相關手續。
我國《文物保護法》第十七條明文規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不得進行其他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鉆探、挖掘等作業”。面對這么明確的法律規定,臨潼區相關職能部門難道會冒著違法的風險,給文物保護區內的磚廠核發營業執照、采礦許可證?記者看到,磚廠老板出示的這份營業執照是由西安市工商局臨潼分局核發的,營業期限到2011年。既然《文物法》有明確的規定,那么工商臨潼分局核發營業執照的依據又是什么呢?
西安市工商局臨潼分局解釋說,我們能不能給辦,我們主要看他有沒有采礦許可證。只要他有采礦許可證,就是容許的。
那么,礦產資源部門又是依據什么在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區內核發采礦許可證呢?采訪中,西安市國土資源局臨潼分局礦產資源管理辦的負責人給了記者一個驚人的回答。
西安市國土資源局臨潼分局在給違法磚廠辦證時竟然不知道這一塊是文物保護區。
招商引資引來違規磚廠
據了解,秦東陵早在1989年5月就已經被西安市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4月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份在2004年辦理的采礦許可證,國土資源監管部門的負責人竟然不知道采礦地點在秦東陵文物保護區,這樣的回答實在讓人難以置信。不過,下面的這段話似乎才是真正的原由。
西安市國土資源局臨潼分局礦產資源辦副主任對記者說,這些還牽扯很多問題,一個是,有些是在原來國家一直提倡的辦一些小企業,再一個就是招商引資。
記者了解到,在秦東陵文物保護區內的這些磚廠都是近十幾年辦起來的,其中一部分是村辦企業,另外一部分是招商企業,它們在創辦之初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與鼓勵,這些磚廠每年也給當地財政帶來不少收入,這可能才是這些磚場能夠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臨潼文物局秦東陵文物管理所所長高海鋒對記者說,取締難的原因主要還是有一定的經濟利益,整個這一塊子,磚廠一年要上繳利稅要多少?你這個文物暫時不見利益嘛,保護只是投錢嘛。
這些話應該點到了要害,而這也更讓人為秦東陵的未來擔憂。如果當地政府不下決心處理好地方利益與國家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及時叫停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區內的磚廠,那我們就上對不住歷史,下對不起子孫,更談不上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