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自創“逃課網” 3個月注冊用戶達500人
逃課,代課,幫答到,這些在大學校園里司空見慣的秘密行為,如今卻被搬到了網上。一個叫逃課網的網站,在創辦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就迅速吸納了注冊用戶約500人,并順利收到了第一筆投資資金。
說起網站的創建者,竟然是安徽某大學的三名大二學生。這些90后的孩子們,自稱創辦網站完全是出于好奇。
有社會學專家表示,這種行為可能會有礙正常的教學秩序。但也有專家表示,逃課網的出現也有它的積極意義。
網上“逃客”還真不少
點開逃課網,界面跟人人網有些類似。“93%的同學逃過課,是逃客,不是曠課,加入逃課網,感受鮮活有趣的大學生活!”一句網站的自宣“臺詞”很醒目,還插入了一段悟空寫給八戒的小廣告,“逃課網,讓你72變哦!”正在開展的活動也不少,“#換課行動#”、“#尋找樂逃客#”……甚至還打出了“和校友一起歡度中秋,有機會贏取方特浪漫雙人游”的字樣。
隨便瀏覽了一下,記者發現,關注網站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在校大學生,在發帖區有林林總總各種留言,其中絕大部分是要求代課的信息貼。“9月11日誰有空能和我換下課?我可以在他(她)以后任何需要代課的時間代課,急……”、 “有誰想上中國傳統音樂課的啊,求換課啊 !”“周日誰不回家,求求大家幫我上一節課吧,真的很急!”諸如此類的信息,不斷更新。下面還有一些代課順利過關的成功貼,好比下面這個,“@XX(姓名省略),今天一上來就點名,不過十分鎮定地過關啦!哈哈……”
在大部分發布的代課信息中,都沒有涉及錢款,一般都是發帖人尋求代課的同學,等以后對方需要的時候,再幫對方上課,以此達成協議。但是也有明碼標價,要求收費的,“專業代課,代答到,解決后顧之憂,5元一節課。”
創辦者:小創意催生“逃課網”
周同學是最早想到創建逃課網的人,目前還僅是安徽某高校大二學生的他,說起創辦網站的經歷,依然顯得很興奮。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一天早晨起床,腦子里突然就‘蹦’出來這個點子。”他把想法告訴了自己的兩個室友,室友們也覺得不錯,于是大家就開始著手策劃、籌辦,逃課網應運而生。
小周告訴記者,這個網站是從今年的6月16日正式建立的,目前已經有注冊會員約500人,絕大多數都是本校的在校學生。
“我們所開展的網上換課行動只是希望大家能換一種方式開心的學習。與其上一節你不感興趣的課,無聊地在課上睡覺、玩手機、看小說,還不如跟別人換一節自己感興趣的課,我覺得這應該叫做理性的逃課。”
為了開網站,三個大學生把暑假打工賺來的錢全部投了進去,“大概花了三千多塊錢”。但是看著自己的網站人數越來越多,他們覺得挺有成就感。
發傳單、做推廣,小周他們希望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網站,令他們感到高興的是,就在前不久,他們還吸引來了第一筆投資資金。
“投資的也是我們學校的一位學生,他就是覺得我們網站很有趣,所以想加入。”雖然投的錢不到一千元,但是小周他們卻很受鼓舞。
不過看著網站點擊率每日增加,小周也有著自己的擔心,“我們并不是鼓勵大家逃課,以逃課網命名我們也考慮了它的負面影響,但作為一種營銷手段,我們希望賦予它新的意義。”
大學生:想“嘗鮮”又怕太高調
逃課對于現在的大學生而言算不上是新鮮事,但是逃課網的出現,卻令他們感到很有趣。“我剛開始知道這個網站是別人推薦的,進去以后才知道,原來可以找人代課,跟別人換課,在網站上找人去上課的做法,我還是第一次。”小王是一名大三學生,加入逃課網已經有兩個多星期了。
前兩天,他剛剛在網上發了一個代課帖,沒想到還真有人跟他聯系了。“一般發帖和回帖的都是一個學校的學生,也不圖啥錢,就是救個急。”跟小王一樣,許多抱著同樣想法的同學都紛紛加入了進來。
對于一些還不知道逃課網的學生,當問及是否愿意采用這種形式網上“逃課”時,他們中的大部分都表示愿意“嘗嘗鮮”。
但也有同學表達了自己的一些擔心:“這樣的信息發出去,會不會導致很多人不去上課呢?”“在網上發送代課的信息,會不會太高調了,要是不巧給老師看到了,那不就完啦!還是低調一點比較好。”“我看網站上還有些人是利用代課來賺錢,我覺得影響不是太好,會縱容一部分同學花錢買自由。”
專家:有些擔憂,但也值得反思
對于學生創辦逃課網,安徽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副院長呂俊龍認為,逃課行為可能會擾亂正常的教學秩序,帶來不良的影響。他表示,就自己從事教育工作來說,學校鼓勵大學生創業,提倡創新,但是創新不能違反正常的校紀校規。逃課網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一些學生逃課的心理,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對學校正常的教學造成負面影響。
而安徽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范和生則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認為創意網站本身不是壞事,這是一個好點子,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平臺,大家可以把逃課現象拿出來討論,從中能夠認識逃課的原因。”
范和生說,為什么有些學生不愿意去上課?排除那些尋求刺激的學生,剩下更多的是對老師教學工作的一種反思,思索如何改進教學方法很重要。
“逃課網也讓我們思考了現有的考勤方法。老師僅靠點名查人數,根本認不清學生的模樣,如何避免代課、代答到現象,這也是我們教學工作今后要突破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