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藍田鎮新聯村新農村建設紀實
據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消息 當你踏上藍田這塊土地,沿著集鎮往北走1.5公里,一條平坦潔凈的水泥路橫臥在天芷公路邊上,順著此路四處展望,你的眼窗也許會一亮:道路兩旁良田縱橫、綠芽萌生,新型道路四通八達,新式洋樓鱗次櫛比,綠樹青山座座,小溪流水潺潺,鳥語花香處處……
若要尋問這是哪?這就是天柱縣藍田鎮新聯村,該村支部今年剛被鎮黨委評為“先進黨支部”。該村現有343戶,14個村民小組,共1380余人,其中黨員28人。近年來,該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強化自身建設,理清發展思路,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使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農民收入穩步增長,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村容寨貌煥然一新。新聯村人民用他們機靈的腦子、獨有的慧眼、勤奮的雙手,在藍田這個油菜鄉里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新農村建設的美妙畫卷。
建設班子強隊伍 民主管理聚人心
幾年前,新聯村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窮村、弱村、差村、亂村,村班子散,群眾更散。2007年,新一屆村黨支部書記楊元香上任后,提出了“發展致富先治人,治人先治帶頭人”的工作理念。村“兩委”班子把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當作頭等大事來抓,從自身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入手,全力打造一個堅強有力的村班子、建設一支團結奮進的黨員隊伍。
加強黨員干部教育管理。依托遠程教育平臺、學習活動室,加強對黨員的政策宣傳、知識培訓,提高了黨員干部自身文化素質和依法治村能力,樹立了“為民服務”的意識;建立健全本村黨員檔案,嚴格按照黨章要求管理黨員,在該村無職黨員中設崗定責,增強了黨員責任感和使命感。
加強黨員培育發展工作。根據該村黨員隊伍年齡老化、素質不高、致富能力不強等問題,將楊德茂、龍景模等6名年輕有為的優秀致富能手作為預備黨員著重培養,增強組織力量,實現本村持續穩步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加強村級制度建設。該村實行了“村級民主聽政會”制度、村務公開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和村干部管理監督制度,以保證村務公開化、議事透明化,管理民主化。因為時時有人問、事事有人管,村中的大小事務公開了、透明了,群眾的心也順了。
村“兩委”班子有了凝聚力,群眾有了向心力,干部、黨員、群眾擰成了一股繩。終于,汗水沒有白流,付出有了回報,2008年底,新聯村黨支部被鎮評為“綜合治理”一等獎、被州命名為“五好”基層黨組織,把“散亂差” 這頂長期壓在新聯村頭上的帽子徹底甩掉了。
壯大產業引項目 經濟發展上臺階
黨組織建好后,如何使村民擺脫“貧窮”的陰影、走上發展致富之路呢?該村切實轉變觀念,結合自身優勢,積極調整產業結構,走“山栽農果樹,地種油菜稻,家養豬鴨鵝”的產業經濟發展路子。
為了搞好種植結構調整,村“兩委”進家串戶調查研究,積極動員村民培育優質稻、種植雜交油菜,栽種“本地橘”,走特色種植業之路。在村“兩委”的的帶領下,昔日閑散的村莊已是熱鬧非凡,田間地頭人影竄動,鋤釬鏟鍬四處飛揚,昔日 “南泥灣”墾荒景象再次重現。該村先后建起了150畝的優質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和優質稻種植基地,使人均占有糧食量由原來的280公斤猛增到500公斤,糧食產量翻了一番,告別了昔日村民靠救濟過活的年代,并且,新聯村緊緊抓住該村乃藍田萬畝大壩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區域優勢,大力發展雜交油菜種植基地,近幾年來,油菜種植面積年均超過了200畝,使村民們撈到了不少“油水”。同時,村“兩委”大力扶持農果種植業,充分發揮遠程教育優勢、認真抓好“一戶一技能”工作、著力培育脫貧致富帶頭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成了該村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和“受益者”。在村“兩委”的幫助下,村民江明淇在廢棄的20畝山地上栽起了“本地橘”,掛果的第一年就創收2萬元,成為該村第一個靠種植致富的人。江明淇的成功,讓更多村民看到了希望,紛紛搞起種養業來,楊武志、楊啟書都分別栽種了30畝柑橘,年利潤均超過了10000元;楊志永等承包了80畝土地,發展清香型烤煙,由于技術好,管理到位,烤煙產量高達20000斤,凈收入30000多元;楊勝和另開生路,在家養起老鴨來,以每季出售200只的驚人效益成為該村養鴨專業戶;龍井光辦起了小型農具加工業;楊長炳建起了豆腐制作加工廠;楊順富利用自家開米酒廠的優勢,又養起了香豬來。種植、養殖業的迅速發展,給新聯人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如今的新聯人腰包鼓起來了,說話的底氣足了,前進的步子更有力了。
在富民的同時,新聯村集體經濟也不斷壯大。該村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今年,成功引進了香港肖邦集團公司的投資項目,投資興建種養鵝基地和食用菌基地。預計能解決村里20余戶的就業問題,還可大大增加村集體收入,加快了該村農業產業化的前進步伐。
增添設施抓活動 生活水平上檔次
“晴天塵土飛揚,雨天遍地泥漿,夜里寸步難行”。這是新聯村以前村組道路的真實寫照。“我們能有一條像城里那樣的路該多好啊。”村民們都在期盼著平坦潔凈的道路修到自家門口。可是,完成這個心愿談何容易?經預算,完成通村到戶公路建設將花費18萬元之多。沒有錢,如何修?村“兩委”一方面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扶持,另一方面廣泛動員村民捐款、義務投工投勞。村“兩委”首先實施了從天芷公路邊到村口500平方米的道路硬化。緊接著實施村寨道路水泥硬化、通組道路硬化和排污溝建設工程。在全村男女老少辛勤勞作下,經過6個多月的不懈努力,完成了村寨道路水泥硬化1200平方米、通組連戶道路硬化2400平方米、排污溝建設380米、并安裝了路燈20盞,從此改變了村寨道路狀況。“我們的生活環境也同城里人一樣,干凈、整潔、亮麗。”曾經飽受道路難行之苦的新聯人,不禁露出了內心的喜悅。
在農閑時節,村民們常常喜歡聚在一起玩麻將。為改變村民文化生活單調的現狀,一個大膽的設想在村干部頭腦中逐漸形成——建一個文化活動室。經過多次商討,村“兩委”決定將活動室設在村委辦公樓里,明確了以村支書為組長的文化活動領導機構,成立了腰鼓隊、歌舞隊、漢戲隊、象棋隊、藍球隊等活動小組,村民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紛紛加入活動小組,老老少少從麻將桌上走了下來,每到農閑,村民都習慣了到活動室打打鼓、唱唱歌、跳跳舞、下下棋、聊聊天,群眾精神風貌煥然一新。2008年,該村先后榮獲了“鎮級宣傳文化示范村”、“鎮級文體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隨著新村建設的步伐一路走來,新聯村經濟發展了,道路硬化了,環境凈化了,生態綠化了,村莊美化了,村民日子紅火了。一幅“管理民主、經濟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寨風文明”的新農村美好畫卷已呈現在人們眼前。
(楊維卓 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