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名女尸”到高級畫家背后故事
姜秀波/文
10年前,貴州一個18歲的打工妹到廣東打工,因身體虛弱患病,昏倒在東莞河邊一條廢棄的小木船下面,粒米未進,15天后被人發現,人們以為她死了,將她當作“無名女尸”送進了火葬場。就在臨火化的那一刻,細心的殯葬工發現“女尸”微微動了一下,……一場愛心大拯救使她“死而復生”,重新獲得第二次生命。10年后,在浙江一位美術老師的悉心培養幫助下,小學未畢業的這位苦命姑娘走上了藝術之路,成了一名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高級女畫家。
這是一個感人肺腑的愛心接力故事。本刊披露這段故事背后的一些細節。
10年前,和很多同年人一樣,生長在貴州高原大山懷抱里的阿萍,懷揣美好的夢想,隨滾滾南下的打工潮,來到精彩而陌生的廣東。
只有小學文化的她,先在一家玩具廠上班,后又轉到一家電子器材廠打工。由于每天工作時間10多個小時,加上天氣炎熱,水土不服,不久,她就患病了。工廠食堂的飯菜她吃不下,一點胃口也沒有,“多想買點好吃的東西吃啊”,可是,口袋里僅身剩下10元錢,想吃碗方便面都舍不得買。就這么痛苦地熬著,還要每天堅持上班,她身體虛弱到了極點,弱不禁風。但盡管這樣,性格內向的她卻沒勇氣也不知道怎樣向身邊的人尋求幫助,就這樣耗著。一個星期后的一天,她突然感到口干舌燥,渾身不舒服,神情恍惚地走出了廠門,來到東莞河邊,想透透氣。
沒想到這一走,差點走進鬼門關。在河邊,雙腿像灌了鉛一樣越來越沉重,一陣陣暈旋襲來,“我想我快不行了”,迷迷糊糊地阿萍昏倒在一條倒扣著的廢棄小木船下面,此后她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工廠派人到處找,她的老鄉也到處找,但始終沒發現阿萍的影子。阿萍在河邊這條小木船下面一躺就是15天。
15天后,當地一個老船工去河邊翻船修理,小船一翻過來,“啊!有一女尸!”老人嚇得連連后退幾步。“確實是死尸,一動也不動,還有一股尸體臭味”。老人大聲驚呼,引來當地許多人,有大膽的人去阿萍身邊摸了摸,沒有發現任何可以證明身份的東西,大家只有把她當做“無名女尸”報了案,并送進了當地殯儀館,排隊等待火化。
“她還活著!”一個念頭閃過何收殮工的大腦。救人要緊,他什么也沒想,飛身上樓,趕快把情況告訴殯儀館負責人。負責人立即給派出所打電話報案,隨后又撥打了120。醫院馬上派來救護車,將“女尸”拉往醫院緊急搶救。在去醫院的路上,阿萍渾身散發著令人作嘔的臭氣,離老遠就能聞得到……
送進醫院時,阿萍瘦削得幾乎沒有人樣,全身皮包骨頭,衣服已看不出顏色,長發亂作一團,沾滿草屑、泥土,根本梳不開,大小便完全失禁,幾乎完全處于在昏迷狀態中,身上生命的跡象已經很不明顯。命懸一線。盡管救活的希望已經很渺茫,盡管沒有任何費用保障,醫院還是竭力地搶救她,選最好的藥,挑最好的醫生為她治療,還特地到勞務市場請人來對她進行專門護理。
在一種近乎奇跡中,阿萍從死神的懷抱中逃了回來。她在醫院住了80多天,身體才漸漸復原。醫院得知她的情況和處境后,不僅免收她39000多元的醫療費和護理費,還幫她找到了老鄉,并與她的家人取得聯系。
愛心大拯救,苦命打工妹的生命奇跡故事引起了社會的轟動。全國近百家媒體爭相轉載了新華社記者采寫的通訊《眾人幫她掙脫了死神的懷抱》,阿萍的命運深深打動了億萬讀者的心。從此,來自全國各地的信函紛至沓來。有人來信鼓勵她一定好好活下去,有人主動承諾給她提供輕松但待遇優厚的工作,還有人給她寄來火辣辣的求愛信,愿意和她相伴終生……。
那陣子,陳翠菊整天忙于給別人回信,她無數次告誡自己一定要活下去,好好活著,才對得起救她、關心她的好心人。她想去找個工作,但又感覺自己沒文化,怕不勝任工作,辜負好心人的期望。她更不敢馬上面對那些向她求愛的人,她無法將愛和同情對接起來……明天在哪里,未來的路該怎么走,她陷入了迷茫。
恩師情義薄云天 愛心接力詮釋第二次生命
就在阿萍困惑、不知所終的那段日子里,一封來自浙江金華的信喚醒了阿萍重新讀書走上求學路的愿望,寫信人是金華一位畫家。原來,
劉大鳴是個熱心腸,得到母親的支持后,經過反復考慮,最后他還是咬咬牙下了決心,毅然提筆給阿萍寫信,邀請阿萍到金華學畫,并承諾負擔她的一切生活和學習開支。收到這封熱情洋溢的信,阿萍的父母想,女兒發生這些事情,和讀書少、文化低有直接關系,現在有這樣好的機會,應該讓女兒去讀書,不能讓死里逃生的女兒再吃苦了。“女兒的命都是好心人給的,這個世上還是好心人多,去試試吧!”但他們又擔心女兒一個人去不放心,畢竟和寫信來的這個
當天,劉大鳴把阿萍姐弟帶到館子里狠搓了一頓,然后把他們帶到學校原來安排給他的專門畫室。為了節約住宿費開支,他只有將阿萍姐弟安排在畫室里住。劉大鳴掏出自己的積蓄為他們交了學費,為他們買了衣服和生活用品。
生活上的一切問題有
剛到金華的那段時間,阿萍常常犯病,這多少讓劉大鳴有些擔心:一旦出什么事,怎么向她家里人交代?好在
“聽說死過一回了,搞不好是災星哦?”“劉大鳴和那個女的是不是有一腿?”“劉大鳴是在培養小情人哩!”漸漸地,劉大鳴發現周圍開始出現這樣的非議。“我行得端坐得正,問心無愧,隨他們怎樣說!”劉大鳴不以為然。確實,已經40多歲的他一直把阿萍看成自己的學生,沒有絲毫的雜念。
阿萍由于經歷過那場磨難,變得很自卑,不斷地封閉自己,不愿意與人交往。為此,劉大鳴絞盡腦汁,極力鼓勵阿萍多和同學交流,同時對她的進步及時給予表揚,幫她樹立生活信心。在阿萍的心目中,
就在劉大鳴暗自高興的時候,問題又出現了。小學未畢業的阿萍文化基礎太薄,在學畫路上開始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有一段時間,她表現得異常煩躁,常常扔掉手中的畫筆,想放棄。一天,學校里的幾個姐妹在聊天時告訴她,要外出打工,邀她一起去,“你聽到學校里的議論嗎?我覺得你還是去打工,離開
“那怎么行?你沒文化沒一技之長,打工苦呀!你現在有條件了,應該讀書,怎么能半途而廢呢?”
可惜好景不長,到了2000年,由于學校租用的樓房租金飛漲,劉大鳴所在的那所私立學校不堪重負就此停辦,阿萍也被迫離開了學校。劉大鳴也失去了固定工作,只能以短期受聘教學和接手一些設計項目維持生計。2004年劉家的祖屋又被拆除,讓他陷入了居無定所的生活。后來,一位老干部被劉大鳴的義舉所感動,為他們提供了一套臨時住房。
在發生這一系列變故后,無論生活如何困難,劉大鳴始終沒有忘記自己對阿萍的承諾,一直都在盡己所能資助阿萍,堅持悉心傳授她畫藝。阿萍的弟弟出學校后出外打工,自力謀生,在臨時住房里,阿萍有了獨立的畫室和臥室,每天,她都把自己關在畫室里潛心繪畫。
后記
10年,彈指一揮間,這個年僅28歲的女青年體會了太多太多的辛酸……
在這10年中,劉大鳴始終被各種各樣的議論所包圍。但他始終無怨無悔,做人只要問心無愧就行了。
現在,阿萍已經數十次在全國和國際大展賽中獲獎,作品被選送到美國、韓國、馬來西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巡回展出,多幅作品被國內外一些藝術館收藏,還上了世界互聯網及中華書畫名人網,是文化部傳統文化委員會、世界藝術家協會特聘高級畫師。
我們虔誠地祝福她!
(文中人名均為化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