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一個家。家是親密的草地,是溫馨的港灣,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如今,農村的家庭生活怎么樣呢?近日,筆者深入
文明,讓家庭更溫馨
水尾鎮,這個因陳圓圓墓、龍熬河而美名遠揚的小鎮里,有一個以文明之風而聞名的村寨———大樹林村。 老房、石道、參天古樹、百年古井,讓人感受著這個小村深蘊的內涵。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個村莊干凈得無可挑剔。而從綠意盎然的樹木,婀娜多姿的自然風景中,我們又體會到了這個小村的溫馨,似是隨意擺放,卻代表著對來客的歡迎。這些隨處可見的點綴品,竟沒有遭到一點人為的破壞。
走進一戶農家,我們就看到這樣的場景:一位白頭老媽媽踏著縫紉機在縫補衣服,年輕的媽媽正在為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哺乳,已做了曾祖母的女主人正準備出去,一見到我們,就熱情地招呼起來。89歲的老人宋毛妹介紹自己時還不忘幽一默,說自己名字中的“妹”“是年輕的意思”。這是一個四代同堂的家庭,家的大門上掛著兩塊榮譽牌:“五好文明家庭”、“文明守法戶”。和村民們交談中,我們到了這個村莊能如此溫馨的答案。在村組織的倡導下,該村長期開展“美德進農家”活動,定期評選“夫妻、好兒子、好媳婦、好父母”,人人以文明、美德為榮,爭做家庭好成員。目前,全村695戶農戶已有449戶被評為“文明家庭”。
鄧蓮瓊是大樹林村一位普普通通的媳婦,她的婆婆癱瘓在床達3年之久。3年來,她悉心照料老人,為老人端飯、送水、洗澡,從無怨言,在村里被傳為美談;此外,她還長期擔當村里的義務清潔宣傳員,深得村民的尊敬。 宋樹蓮是大樹林村公認的“熱心大嫂”,她不但自己從未和村民發生過矛盾,還善于做別人的思想工作,村里哪家夫妻鬧了矛盾,哪家婆媳有了小摩擦,她都熱衷于主動上門調解,化解了許多的小糾紛。大樹林村中有3棵古樹非常特別,相傳有近五百年歷史,村民們分別命名“父樹”、“母樹”和“子樹”,將其視為一個特殊的“家庭”,寄托著村民美好的期望。
長期的農家美德積淀下,大樹林村的村民都把村子當成共同的家園,這個村也因此獲得“文明示范村”、“安全文明生態村”等稱號。
友愛,讓家庭更和睦
家庭之愛,是家庭幸福的源泉,而家庭之間的友愛,則能滋養鄰里之間、整個村莊的和睦。平莊鄉關音沖村,村民世世代代與黃土地打交道,多年以來,村民間相敬如賓,極少發生吵嘴、打架的事情,令村人自豪的是,30多年,該村從來沒有發生過一起刑事案件,沒有一個人被刑事拘留過。近3年,村民們自發組織起來,花了1萬多個工日,齊心協力、不計任何報酬地修筑了6條通組公路,如今村中道路四通八達。村民說,無論是本村的還是外來人的東西,隨便放在哪,都不用擔心被人拿走。可謂夜不閉戶,高枕無憂。村民說:“村風正,民風純,這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 在采訪中,我們還聽到了許多友愛互助的故事。
凱白山村民小組的高國香52歲了,自己雙親已先后辭世,女兒也長大成人,本可以好好地享清福。但她對村中年屆七旬的孤寡老人高蓮香非常關心,老人生活艱難不能自理,心地善良的高國香主動承擔起了照顧老人的責任,她幾乎每天上門問候,日夜為她倆端水喂飯,還不辭辛勞地給老人換洗臟衣服。鄰里鄉親看在眼里,夸在嘴上,稱她是“咱觀音沖村的好媳婦”。
桐子林村民小組的吳波通過養豬先富了起來,近年來,他主動幫助一些貧困戶,為他們提供豬苗、飼料,并教授他們養殖技術,村民可在賣完豬后再還上錢。街上村民小組的五保戶鄭加衡,雖然是孤寡老人,但因為有眾多村民幫忙拉線裝電,挑水生火,料理家務,有鄰居噓寒問暖,送吃送穿,孤寡老人充分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關愛,讓家庭更溫暖
愛越多,世間越美好;對家的關愛,能讓家更溫暖。
有的關愛來自社會。“關心母親健康,關愛女孩成長”,“女孩男孩都是接班人”,在走訪中,筆者看到了眾多這樣的宣傳畫、宣傳標語。2004年“關愛女孩行動”在
有的關愛來自政府。思陽鎮盤街村以前道路崎嶇,連牛車、摩托車都難以通行,村民生活普遍困難。2004年,由縣政府統一規劃,并提水泥等物質扶持,幫助村民修通了13公里的鑲邊公路,此外,縣鄉還為該村建設了村級服務室,縣扶貧辦為村民提供果苗,使村民在房前屋后種滿了經濟作物。如今的盤街村,道路通達,屋舍錯落,綠樹環繞,成為縣里創建文明生態村,村支書黃德金說:“現在的生活比過去好幾百倍了。”
有的關愛來自群體。注溪鄉常年流動著一部計劃生育巡回服務車,為群眾提供信息、技術咨詢,宣傳生殖健康知識,為患病婦女進行治療和就醫指導,受到群眾廣泛的歡迎。
勤勞,讓家庭更幸福
“勤勞的家庭,饑餓過其門而不入。”這是富蘭克林的一句名言。
注溪鄉哨坪村民的美好生活,勤勞的當地人民憑著自己的雙手,已徹底地告別了貧窮,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黃良光是該村的水稻制種大戶,以前一家人住在茅草房里。1996年后,他通過種植業找到了致富的門路。他每年制種10畝,15畝文柦柚,迅速地建起了漂亮的房屋,告別了祖祖輩輩居住的茅草屋。此后,他在哨坪村生態文明村建設的進程中,積極改水改廁,建起了沼氣池,使家庭居住環境進一步改善。他還以建設沼氣池為契機,充分利用庭院環境,大力發展養殖業,每年養豬5頭、雞20多只,2005年,年收入達到了3萬多元。
走進該村的楊勝文家,我們同樣聞到了撲鼻而來的柚梨清香,他還購買了碾米機,辦起了碾米店,為全村群眾服務。加之辛勤種植經濟作物,楊勝文一家過上了小康生活。羅澤光雖然是個下肢殘疾人,以前生活都無法自理,但近年來,他帶動家人努力投身生產,通過雜稻制種、養豬,發展庭院經濟,也擺脫了生活的困境。這正應了該村的歌詞“櫛比新樓天際立,老孤殘疾樂安康,生活美名揚……” 令哨坪村民驕傲的還有,2004年、2005年和2006年,省、州、縣等領導人先后到哨坪村視察,對村民的勤勞致富給予了肯定。
發展,讓家庭更美好
社會在發展,環境在變,家庭所賴以生存的條件也在變化,適時找到發展之路的家庭,變化更顯迥然。
大有鄉臘洽飯村,由于自然的變遷,一些農田常年受干旱的威脅,農田不斷退化,農業生產發展比較緩慢。但聰明的臘洽飯村民馬上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勞動力不斷向第三產業轉移,走出了一條發家致富的新路。種養業、建筑業、運輸業成了臘洽飯村的主要的經濟增長點,目前村民大都養豬、牛、羊、雞,種植反季蔬菜;村里活躍著兩個建筑隊伍,一個蓋房,一個專搞混凝土,每個隊伍都有30多人;在運輸上,全村共有小型客車、拖拉機等各種車輛10多部。2005年,該村人均收入為1800元,2006年,村委會負責人預計,村民的人均收入可達2000元以上。
臘洽飯村的黨支部書記張能貴,更是一位致富帶頭人,他是出了名的大棚蔬菜反季種植戶,每年僅此一項就能收入5000元,此外,她家中還養豬、養鴨,種了林果,家庭年收入達3萬多元。筆者在他家中看到,除了漂亮的樓房外,家中的彩電、冰箱、洗衣機等電器一應俱全。
思陽鎮瓦窯村位于龍江河,坡地荒地多而耕地少,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制約著經濟的發展。但走進該村,就看到各種經濟作物環繞房舍,生機盎然。以家庭為單位的庭院經濟為該村的發展注入了活村民們充分利用坡地,規劃庭院,種植適宜生長的胡椒、大蒜等經濟作物,既美化了村莊的環境,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此外村里平均每戶養豬4頭。2005年,村民的人均純收入達1600多元。楊昌珍一家就種植了3畝多大蒜、胡蘿卜、蔬菜等經作物,還養了15頭豬,家庭年收入近萬元,去年,楊昌珍還蓋起了一幢氣派的小洋樓。她熱情地領著我們樓上樓下參觀,介紹他發家的經歷,臉上寫著幸福與滿足。(周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