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時,四十八寨皆居木舍,時有火患。人皆以為龍神不佑,遂于歲初供招之,火患無。”這是清代貴州民間一本地方文獻上記載的一段文字。200多年來,文斗苗寨利用“招龍”活動宣傳防火安全,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檢查衛生,整改火災隱患,年年警鐘長鳴,從而產生并形成獨具創意的“招龍節”,給傳統的舞龍活動增添了新意。
一年一度的“招龍節”,是深山苗寨文斗的“消防”盛典。
每年正月,文斗的苗家人都要“舞草龍”,邊舞邊唱:“舞草龍,慶豐收;牛進寨,水滿缸;龍走街,火神逃……”。到了清代中后期,文斗寨組織龍燈出游清水江畔七十二苗寨,F仍留存有清代《龍燈出鄉報牌》、《分龍貼》等文獻資料,足見原創于文斗寨的舞草龍“消防”活動頗受當地苗族人民歡迎。
“黃龍吐水,火神遠遁。”“水牛出街,火神不敢近”。龍,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吉祥物和圖騰物;在文斗苗族人民心中,水牛是火的克星。文斗寨一年一度的招龍節一般長達5至7天,先“迎龍”“游!,后“掃寨”,再“清舍”,最后“送龍下!。每到正月,人們即主動從家中捐出米、黃豆、草把、草繩等物,由十多位寨老張羅扎“草龍”。草龍系在長繩子上捆扎十多個草把,連接成長龍,套上“龍頭”、“龍衣”即成。然后挑選村寨中最健壯、斗架最烈的“水牛王”,披紅掛彩。主持招龍活動的頭兒必定是龍姓人,一則因為龍氏一族的先人是文斗寨開寨始祖,二則因為龍氏人領頭招龍必定吉祥。
籌備已畢,即擇吉日,鳴鑼喊寨,招集村眾,浩浩蕩蕩上后龍山“迎龍神”。一德高望重的龍姓人牽“水牛王”開道先行。隨后是草龍,由村寨中十多個健壯小伙子上下舞動。接下來是數十個手拿花草的小孩童,臉上涂各種顏色,扮成各種逗人發笑的頑態。最后是全村老小,有吹竹笛的,有敲鑼打鼓的,有唱歌的,有鳴炮的,人越多越好,越熱鬧“龍神”越“高興”。到了后龍山,先舉行一系列莊重的“招龍”儀式,待招來“龍神”后即供奉于香案上,眾人興高采烈地簇擁回寨中。
“龍神”進寨后,即沿村寨主干道巡視一回,名為“掃寨”。見有胡亂堆放雜物易引發火災的地方,“水牛王”和“草龍”便停下來,鑼鼓齊鳴,人人吶喊“驅瘟”,久久不去。主人家必定急忙出來,一邊擺放香案茶果敬“龍神”一邊清掃雜物。眾人吃了茶果,也去幫忙,直到雜物清掃干凈才走!皰哒币话阋M行2至3天方才完成,主要是清掃村寨公共場所的雜物。
“掃寨”后就開始“清舍”。全寨人牽“水牛王”,舞“草龍”,挨家挨戶去檢查。每家每戶在此之前都各自打掃衛生,并備好茶果等待“龍神”。偶爾發現有“臟、亂、差”的人家,眾人即將其家中水缸、水桶所有的水全部傾倒人其火爐內,讓其數天無法生火做飯,以示懲罰。如果這類人家不及時打掃衛生,在第二次“清舍”時,眾人將各執水桶等盛滿水將其房子淋濕,連床鋪也不放過。這類人家還將養“水牛王”半年,以鎮“火神”。人人都不愿意受這樣的懲罰,故個個爭相打掃衛生。
經過“掃寨’、 “清舍”,全寨衛生狀況煥然一新,全村一片祥和氣氛。村里人不分白天黑夜,歡歌載舞。周邊村寨得知文斗寨“招龍”,也都紛紛前來投貼“分龍”,于是,又根據需求,扎許多“小草龍”,分頭到各寨去“掃寨”、“清寨”。
有些年,清水江畔同時有許多苗寨像文斗寨這樣舉行“招龍”活動,頗具聲勢。
直到正月底,“招龍”活動才告結束。人們紛紛將“草龍”舞到清水江畔,舉行一番儀式后,放進水中,名曰:“放龍下!。
“龍下海,年年豐收,歲歲吉祥,無災無患!睅е@種美好的祝福和愿望,人們才又開始一年的生產勞動。
數百年來,長期居住木質樓房的文斗人民,在歡快的“招龍節”氣氛中,舉行創意獨特的“消防”盛典,以民族的方式開展防火活動;蛟S,這不能不說是生斯土長斯土的苗家人的一大“發明”吧!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