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屈
有點文史知識的人,對“赤壁”皆不會陌生。三國時候,蜀吳攜手,破曹操八十萬大軍于赤壁,這就是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歷代文人墨客臨江感懷,寫下不少吟詠赤壁的佳作。宋文學家蘇東坡多次暢游赤壁,一首《吟奴嬌.赤壁懷古》把詠懷赤壁的作品推向了巔峰,成為響徹古今的名篇。當今藝術家又在諸多影視作品中把赤壁戰事搬上熒屏,演繹個酣暢淋漓,家喻戶曉。赤壁古戰場究竟在哪里,眾多學者曾爭論不休。但傳統學界普遍認為,赤壁古戰場遺址,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25公里的江岸邊。
然而,我州也有赤壁一處,在
10月4日,我與朋友干子驅車去龍池游歸,將過亮司,已是下午5點,干子向我介紹,相傳三國時諸葛孔明五溪平蠻,其部將馬良軍進亮司,見這里一馬平川,古木森林,風景如畫,清流潺湲,沿壩中蜿蜒而過,兩岸土地肥沃,芳草萋萋,少有人跡,是個駐軍屯田的好地方,就下令部隊駐扎下來。建營盤,墾荒地,很快就把這個萬畝大壩經營成了一個富庶的部隊補給重地。諸葛亮平定叛亂,安撫百姓,廣播福澤,引導當地土著少數民族發展生產,重建家園,留下老弱傷殘軍士與當地百姓和睦相處,融合通婚定居于此,而后班師回朝。為紀念諸葛亮給百姓帶來的福祉,當地群眾就把那條清水河稱為亮江。后來官府在此設置管理機構,把軍民融合生活的屯軍大壩稱為亮司。又經若干年代,逐步發展成了今天的千戶苗寨——亮司。據亮司年長老人介紹,當年留下來的老殘軍士多是荊楚赤壁地區或者參加過赤壁大戰的軍人,他們見亮司河畔有一面形似赤壁的石崖,每每行舟至此,看到石壁景象,回憶赤壁大戰,追念征戰中死難的兄弟戰友,觸動思鄉情懷,想到自已年老身殘,身處異地不能歸鄉,不禁悲從中來,潸然淚下。久之,這塊石壁就成為老軍士們思鄉念舊寄托情感的一個特殊所在,人們索性把石壁稱為“小赤壁”,并沿用至今。亮司大壩中還殘存著10余個如星布列的大土堆,有人說是孔明設置的棋局,有人說是當年駐軍的點將臺或者演武指揮臺,有人說是防止外來攻擊的觀察哨。種種猜測,不一而足。但實際情況如何,因無文字記載,土堆竟成世人永遠也無法解開的謎團。聽了干子介紹,我經不住誘惑,雖然時間已晚,還是決定與他一起去小赤壁看看。
干子是亮司的常客,與村干們都比較熟悉。他當即打電話與村干聯系,恰巧村老主任龍家亮在家。干子把車拐進亮司大壩的機耕地,泊在寨邊的田地間。沿阡陌走進村子來到龍家亮老主任家院落。這是一個軒敞樸素而又充滿生機的農家園地。菜畦里種著青青的蔬菜。臨家門口植有梨、橙等果木,滿身暗綠的橙樹上掛滿了圓實待熟的橙果。迎著傍晚的陽光,梨樹上開著點點潔白的梨花,還散發著淡淡的香味。在果木之間,又攀爬著許多葫蘆、南瓜的藤條,也懸掛著許多金黃的瓜果。院子里還晾曬著沾有青苔的魚網。很顯然這是一戶勤勞殷實的人家。老主任與妻子正在院落里忙活。老主任在木馬上削木板打制木船,其妻子在窗前用簸箕篩撿剛收獲的大豆。見我們來,他們都熱情地放下手中的活,上前跟我們打招呼。搬出木凳給我們坐,又從堂屋的冰箱里取出一可樂瓶冰凍的泉水,倒到碗里端給我們解渴。
寒喧過后,當龍老主任知道我們的來意,立即打電話通知老支書龍勝康,約他與我們一起去游小赤壁。老主任從屋里提出船槳,領著我們走向河邊。河岸蔥郁的樹木下系著數只小船,有烏篷漁舟,也有輕便的敞口舢板。老主任家的是一只竹篷漁舟。船呈桶形,丈余長,寬二尺許,中間是竹篷罩著的臥艙,是老主任每天駕駛捕魚的水上交通工具。老主任輕巧地跳上小舟,揭去舟上竹篷,將臥艙中的棉被抱上岸,又用木撮舀盡殘余在艙底的積水,再跨回岸邊用手支穩木船,才叫我們上船。我從未坐過如此小的木船,剛踏上去,感到小舟搖晃得厲害。老主任說不用怕,蹲下就好了。我與干子坐到船艙底的枕板上。這時,老支書龍勝康也趕到了。雖說已是六十四五的人,跟老主任一樣看起來不過五十來歲,他敏捷地跨上船,蹲到我旁邊。待我們坐穩,老主任也踏上船,用木槳輕點河岸,小船調過頭,撤離河坎,滑出水巷,慢慢駛向河心,溯亮江往小赤壁方向飄然而去。
河床平緩,水面開闊。小舟吃水尺許,我們的視線緊帖著河面,向上游遠望,那輪血紅的夕陽正低低地挨著山脊,似乎就要滑落到山那邊去。余暉斜照,遠處的山巒、樹林、人家,河岸邊牧馬飲牛的村民,都鍍上了一層粉紅的色彩,顯得安閑、恬靜而自由。老主任是個極有經驗的船家,很有節奏無聲地劃著槳,小舟平穩的行進,沒有波浪,要不是河中水草輕輕的擺動,人是感覺不到河水在流動的。老支書龍勝康極健談,不停地給我們講述這里的事故傳說。他說,這河中有各種游魚,鯉魚、鯽魚、鱖魚、鲇魚等幾十種,這里有百十戶人家以打魚為生,每天晚上下網,次日一早收魚,可獲十幾的斤幾十斤不等,鎮里的鮮魚都是從河中撈上來的,深受食客喜愛。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這段河岸兩邊一字兒排列著七八十部水車,四季滾動,日夜長歌,澆灌著大壩萬畝良田,是亮司最壯觀的一道風景。有趣的是,一天有位賣布客路過水邊,聽水車發出“姑爺——姑爺——”的聲響,貨郎大驚失色,以為前世孽緣未了,有水鬼向他索要物資。他連忙向那水車投入許多布匹。但水車仍然轉動不停,叫聲不絕。貨郎嚇出了一身冷汗,趕緊將扁擔籮筐一并投向水車。水車被扁擔卡住,不再轉動,中止了鳴唱。貨郎認為滿足了水鬼的要求,才倉惶跑到附近人家投宿。聽了這個故事,我們一船人都禁不住笑了起來。可惜那些水車被全部拆毀了。
上行二里許,河對面漸漸寬泛起來,形成了一個寬深的長潭。老支書介紹,這潭從前有一條巨大的紅鯉魚,平時不輕易現身,一旦翻身現背,就預示著村鄰很快就會出現災難。或者洪水泛濫,或者發生火災、或者盜賊入村,十分靈驗。后來鯉魚化成了一塊巨石,伏在潭底,只在天旱水淺時才偶露脊背,人們把這潭叫鯉魚潭。緊逼著潭面,右岸陡然立著一面紅褐色的石壁,寬約二百米,高二三十米,壁面有水滑落印跡,雜生著些雜草瘦木,遠看似一幅巨大的印象派風景畫。這就是當地人萬分敬畏的小赤壁。
行舟壁下,臨近潭面的地方,石壁突然呈弧形向里邊凹下去,直浸深水里。凹處被河水沖刷得光滑干凈,色澤明麗,紋理清晰,布滿了不規則的凹陷斑點,仿佛技藝精湛的石匠有意刻鑿的一般。石壁凹陷處可容小船避雨。我叫老主任把船靠近石壁,進入凹陷穹隆處。這時夕陽隊落,光影暗淡,天空被石壁遮住,腳下潭水黑不見底。老支書說這兒是全潭最深處,最好的水手也無法潛到水底。我們仿如無意中進入了巨獸的嘴里,有種陰森森的恐懼感。趕緊叫老主任把小舟劃離壁下。剛要遠離石壁,老支書忽然指著水面說:“看,那就是鯉魚背。”我們借著暈黃的光線,向老支書手指的水體探看,果見小船不遠處水面下約兩米的水里有一方大石,形如龜背,若隱若現,棱角崢嶸,有些嚇人。如果那真是一尾紅鯉,恐怕我們一船四人也只夠它打一回牙祭。難怪這尤物能夠翻云履雨,預知兇吉。天色太晚,光線更加昏暗,不宜久留,我們催老主任把船劃到對面淺灘去。
老主任劃動著木槳,將小舟推到淺水處,我們感到了水草與船底摩擦的咝咝音,心中的恐慌才漸次平息下來。回頭再看赤壁,已是黑越越模糊一片。遠處人家的燈火次第亮了起來,天上也閃現出幾顆稀疏的星辰,月亮還沒有升起來,水面泛動著淡淡的光影。老主任依舊不緊不慢地劃著槳,小船仍舊很平穩,載著我們勻速緩緩往回漂去。
老支書與干子饒有興致地閑聊。我一邊聽他們說話,一邊在想,為什么小赤壁下面那樣陰森嚇人,也許是光影大暗,制造了恐怖的氛圍;也許是這里聚積了太多古軍士們思鄉的鬼魂。不管如何,這里總歸算一處難得的勝景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