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災導致返貧 方召鄉基甲村今年5月12日發生火災,短短一個小時,火災吞噬半個村寨,燒毀房屋79棟,近400人無家可歸。 記者近期在當地看到,村民居住在樹皮和塑料布搭建的臨時住所內,用已燒糊的木材作支撐;房屋幾乎全坍塌;地上到處是瓦礫碎片。 基甲村村主任劉忠信說,1986年3月,全村168戶,家家房屋被燒毀,大伙還沒緩過勁來,今年又來這把"火",實在讓人喘不過氣來!上次火災距今20多年來,村民外出打工,東拼西湊,才建起房屋,眼看日子好起來了,"如今又回到從前。" 記者在 南宮鄉擁黨村發生過3次大火災,每次都給當地村民毀滅性打擊。2007年11月,因一村民用火不慎,全村91戶104棟房屋被大火燒毀,586人受災。火災發生一年后,記者在當地看到,村民新建房屋仍是一個空架子,沒有瓦沒有墻,村民們只能在里面用塑料布搭起小棚居住。 南宮鄉副鄉長石登介紹說,擁黨村發生火災后,政府對受災群眾進行了臨時安置,補助2.5萬元修建房屋,為防止群眾拿了錢不建房,采取分期撥付方式,房子架子搭好給8000元,蓋上瓦給5000元,建了磚瓦廚房后,再補1.2萬元。 火災防范難 黔東南由于特殊的歷史和生活習慣等原因,全州農村大村寨多,50戶以上自然寨就有3922個,其中100以上自然寨1478個。房屋耐火等級低,91%以上為木質結構房屋,多依山而建,鱗次櫛比,幾十戶、幾百戶甚至上千戶的自然村寨隨處可見,大量木結構住房和傳統生活習俗,隱藏著難以防范的火災隱患。 交通不便,水源缺乏,村民防火意識淡薄,農村火災頻發,一燒就是幾十戶、上百戶。 楊輝倫說,目前全縣還有25個村未通公路,一旦發生火災,群眾只能靠臉盆、水桶等原始工具撲救,等救援人員徒步趕到,幾十棟房屋早已化為灰燼;宣傳教育滯后,群防群治成效不大。 火災,不僅給黔東南群眾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更損毀了傳承民族文化、發展民族旅游的珍貴資源。2005年7月17日,有著500年歷史、被譽為"中國環保第一村"的 消除火災隱患 "我9月份投的保,10月房屋受災第二天就拿到了賠償,房屋重建我不愁了。" 今年9月,為了減輕農村群眾因災造成的經濟負擔,實實在在為民辦實事, 在保期內,因火災、暴雨、洪水、冰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及意外事故造成房屋財產損失的,每戶可獲得最高4000元賠償。 在實施農村住房統保的同時, 在實施寨改中,對拆出宅基地的農戶,每戶給予5000的補助,每間住房再給予1500元補助。 據了解,為扭轉當前農村火災形勢的嚴峻局面,近年來,黔東南突出重點,從消防監督檢查、建立健全消防責任制、提高群眾防火安全意識、強化責任事故追究制等幾個方面做好當前農村消防工作,今年3月又全面啟動了20個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消防建設試點工程,對試點建設的村寨按核心區實際戶數,由州級財政平均按每戶3000元的標準予以補助,主要用于補助農戶戶內電改、廚改、火坑改造和戶內消防水池(水缸)設施配置。 火災成了影響當地經濟發展和群眾生活的一大災害。盡管黔東南各級黨委政府采取積極措施防范農村火災,但農村防火安全仍任重道遠。(完)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