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貴州日報消息 10多年前,我在錦屏縣的一個山村小學當教師。那里幾乎與世隔絕——不通公路、沒有電,唯一了解外界的方式就是每周郵遞員送來一次的《貴州日報》。
看報多了,也就有了想寫東西的沖動。于是,在艱苦的教學之余,我拿起稚嫩的筆,寫下自己的一些感受和見聞。1992年冬天,我參加了貴州日報新聞通訊員培訓班。那是我第一次走出大山,走進省城。在貴州日報學習的一個月,可以說是我最充實的一個月,回到家鄉后,我立即投入了新聞采訪和寫作中。
在偏僻的山鄉,我執著于自己的新聞理想,行走在那最偏遠的山村采寫新聞。《對麻山上娘子軍》、《苗族農民請家庭教師》等報道先后在《貴州日報》發表,受到當地農民朋友的歡迎。不少教育類的文章也相繼見報,《貴州日報》已成為了我的良師益友,后來,我又陸續在《貴州日報》等省內外各級報刊上發表了新聞、散文、教育論文等20多萬字。在工作中也有出色表現,當上了學校校長。
1998年,我辭職到沿海打工。雖然在家鄉做過教師,但在講求實際的沿海城市,我一時無用武之地。就在四處求職碰壁、茫然無助的時候,一位鞋廠老板看到我的作品,在不招工的情況下,將我留在廠里工作。雖然做的是粗重的累活,但對走投無路的我來說,這已經是最好的幫助了。后來,我憑著這些作品,又去應聘企業報編輯、企業管理等職位,一路過關斬將,終于從一名普通工人變成了企業報編輯、企業經理。后來,自己還創辦了企業的報紙和雜志,成為企業報刊的總編。
生命中總會有一種力量鼓舞你前行,《貴州日報》就是鼓舞我前行的最大力量。如今我雖然人在他鄉,但每天上班前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網上點開《貴州日報》網址,瀏覽上面的新聞,關心家鄉的人和事,無形的網絡,將我的心和家鄉緊緊地聯結在一起。
(吳高毅)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