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黎平縣緊緊依托縣域地理優勢、生態優勢和資源優勢,全面實施“旅游興縣”發展戰略,按照精品規劃、特色開發、規范管理的總體思路,集中力量,打出旅游規劃、產品開發、項目建設、市場營銷和行業管理的“組合拳”,全縣旅游業得到蓬勃發展,旅游總收入創歷史新高。
把抓好規劃作為實施“旅游興縣”戰略的基礎。圍繞侗族文化與生態旅游定位,以重點景區為主導的規劃布局的原則,聘請高層次、高資質的旅游規劃設計部門和專家,在做好全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的基礎上,認真制定各景區的單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先后編制完成了《黎平侗鄉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等15部景區旅游發展規劃,明確了80個重點保護民族村寨,對堂安、地坪等14個重點民族村寨進行規劃、保護等,為構建大旅游、促進大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把抓好開發作為實施“旅游興縣”戰略的重點。按照“黨政引導、企業跟進、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模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多方吸引資金加快旅游資源綜合深度開發。目前,已有香港、貴陽、武漢等公司在黎平啟動肇興、八舟、地捫等旅游開發項目,累計投入建設資金4500萬元,并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縣內投資商投資開發的飛龍洞等景點,已成為本縣及周邊縣節假日、周末旅游知名景點。同時,組建黎平縣旅游開發投資有限公司,為景區的開發提供了融資平臺和主導景區的開發,加快旅游產業發展,提高旅游整體效益。
把抓好建設作為實施“旅游興縣”戰略的保障。全面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和精品線路建設。目前,全縣累計投入景區基礎建設資金近15億元,相繼開發了肇興、翹街、八舟河、地捫、地坪等旅游景區,精心打造了生態游、民俗游、紅色游三大品牌,黎平先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為中國旅游最好的兩條黃金線路之一及鄉土文化組織確定為全球“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十個圣地之一;黎平先后被批準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全省優先發展重點旅游區和全省優先發展重點旅游示范縣等多項殊榮。黎平的知名度日益提高。同時,積極探索景區股份制、合作經營等多種方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拓寬旅游融資渠道,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不斷加強。
把抓好促銷作為實施“旅游興縣”戰略的關鍵。按照“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原則,打造“侗鄉”品牌,積極參加國際、國內文化交流等,大力促銷黎平。在中央電視臺、《貴州日報》等強勢媒體宣傳黎平,建立政府網站、景區網站,發揮互聯網作用,擴大宣傳面;舉辦 “黎平·中國侗族鼓樓文化藝術節”等一系列活動,不斷擴大了民族旅游的宣傳影響力;利用侗族大歌在的國際知名度,組織侗族大歌赴法國、俄羅斯、新加坡等國家參加文化交流;組織侗族大歌參加中央電視臺春節歌舞晚會、中央電視臺第十二(十三)屆青年歌手大獎賽等活動;組隊到北京、上海、香港等地開展旅游宣傳促銷,大型宣傳推介達80余次,推動侗族文化走出寨門,走向世界。
把抓好管理作為實施“旅游興縣”戰略的根本。在安全管理方面,嚴格執行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加強督促和檢查,搞好隱患整改,落實安全責任,確保旅游安全。在經營管理方面,建立健全旅游景區(點)各類管理規章制度,堅持科學管理,依法規范旅游市場經營秩序,旅游業標準化、規范化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在人員管理方面,加強旅游管理人員、導游員及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組織參加省、州導游員培訓;推薦青年學生到中國旅游管理干部學院、省旅游學校等地學習深造;結合鄉村旅游發展,培訓農民,提高農民參與旅游業的專業水平,并制定長年培訓計劃,由旅游、教育、勞動等部門聯合抓好人員培訓,促進了旅游從業人員素質和旅游接待服務水平的全面提升。到目前,共培訓旅游管理人員、從業人員和景區(點)講解員700余人。
(吳興文)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