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縣依托豐富的苗族文化資源優勢,傾力打造苗族文化品牌,推動原生態旅游文化產業發展。去年,該縣接待中外游客10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58億元,均創歷史新高。
雷山縣先后被評為“中國十大最好玩地方之一”、“中國苗族文化中心”、“中國苗族銀飾之鄉”和“世界王牌旅游目的地”等,擁有“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建造技藝”、“苗族蘆笙制作技藝”、“苗族銀飾鍛造技藝”、“苗族鼓藏節”和“苗繡”等1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該縣立足以上資源優勢著力打造五個苗族文化品牌,即苗族吊腳樓文化品牌。以全國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為核心,加強吊腳樓文化保護和傳承,投入1000多萬元加快對縣城建筑的苗族吊腳樓文化傳承。苗族飛歌文化品牌。飛歌在雷山歷史悠久,一首《你見過雷公山的山頂嗎?》不知醉倒多少游客,勾起了游客登雷公山的欲望,該縣每年拿出專項資金打造一部苗族經典飛歌。苗族銀飾文化品牌。銀飾是苗族人民的瑰寶,去年該縣投入2600萬元打造的銀飾加工、銷售一條街已初具雛形,預計年底前投入使用,將帶動周邊的5000名農戶從事民族工藝品加工。苗族鼓藏文化品牌。十三年一次的鼓藏節是雷山縣苗族人民百節之中最為隆重的節日,鼓勵社會力量利用過鼓藏節氣,興辦鼓藏文化活動,完善西江苗寨鼓藏頭景觀建設。苗家美食文化品牌。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苗族飲食文化得到了傳承和發展,“長桌飯”、“苗魚王”、“庖湯”、“鼓藏肉”等美食產品成為了游客必點的菜肴。
該縣為挖掘和保護苗族民間文化,2008年該縣就出版了《雷山縣鄉土文化教材》,把苗族民間文化列入全縣中小學校的必修課,苗族飛歌、苗族舞蹈、苗族吊腳樓技藝、苗族銀飾、苗族刺繡等走上了學校課堂。如雷山二中開設苗語課,苗族民間工藝、文藝陳列室,鈴聲用苗族音樂,用掌坳村的銅鼓舞、苗族筍笙舞創建課間操;西江小學辦起了刺繡班、筍笙舞蹈班、苗族泥土藝術班;雷山民族職業技術學校在旅游班開設苗族蘆笙、苗族歌舞、苗族建筑、苗族服飾課程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潘國雄)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