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通訊員 梁定華)為有效搶救、保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雷山縣嚴格貫徹執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方針,采取五條措施,積極開展民族民間口頭文學收集保護工作。
該縣擁有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然而,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該縣的民族民間文化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許多珍貴的、具有歷史價值的非物質文化正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為加強收集、整理和保護民族民間文化資源,該縣采取積極有效措施著力抓好民族民間口頭文學收集工作。一是組織專人進行收集整理。整合宣傳、文化、民族(宗教)等部門力量,深入實地進行收集,并請全縣民間藝人“寨老”集中進行集體采集,將民族民間藝人口述的各種文藝作品收集起來,科學整理成冊并歸檔管理。目前已建立“雷公坪傳說、民族英雄張秀眉”等民族民間口頭文學集成庫。二是對特殊的民間藝人加以保護。對那些生活條件艱苦、身體差的民間藝人給以物質照顧,創造民間藝人的交流機會,鼓勵“苗族歌老”傳送“祝酒歌、求婚歌、祝壽歌、游方歌”給后代,培養接班人。三是整合社會力量,強化對民間藝人的關愛。采取“政府投入一點、社會資助一點、民間藝人自籌一點”的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改善民間藝人的生產生活狀況,并挖掘民族民間口頭文學與旅游業聯姻,增強鄉村旅游業發展的生機與活力。四是堅持在收集和保護中走創新與繼承相結合。在收集和整理中注重將民間口頭文學藝術在傳統技術上注入現代審美意識,創作出“錦雞舞、板凳舞、木葉飛歌”等一批具有時代氣息的藝術精品。五是加強正面引導。以漢字和苗語相結合作為文字,囊記縣內各地分散的各種傳說、典故,作為該縣獨特的文學藝術,成為其景觀之一,以其特殊的魅力和濃郁的民族民間生活氣息吸引眾多游人駐足觀光,增添精神食物。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