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金陽時訊消息 排卡寨門前,清清的丹江河水蜿蜒而過,幾十幢褐色的吊腳樓依偎在斜斜的山坡上。有一種樂器的聲響在村寨中起起落落,那是制作蘆笙的師父們正在為蘆笙調音、試音。就這樣年復一年,排卡這個苗疆著名的蘆笙制作地就像一個蘊藏著美妙音樂的巨大音樂盒,日日飄蕩著悠揚的蘆笙曲……
苗族男子的成長“玩伴”
排卡距離雷山縣城僅有3公里,全村有105戶400多人。排卡在苗語里意為生產蘆笙的小山村,其中“排”是指偏坡上的村寨,“卡”意為蘆笙。在雷山縣,排卡是專業制作這一樂器的村子,至今已有五代人的歷史。他們制作的蘆笙不但在雷山縣家喻戶曉,在全省也是赫赫有名。去排卡,要越過10多米長的排卡橋,爬上緩坡才進入寨子。
支書莫里學說,現在,寨子有十余戶人從事蘆笙制作,每戶人家每天大約可以生產5只蘆笙。“如果是制造一只專業的、20多管的演奏蘆笙,則需要一周甚至更多的時間。”在苗族地區,后生們從小就在蘆笙的樂曲聲中長大,可以說,苗族孩子從童年開始,就與這個古老的樂器一起成長。長短不一的蘆笙,就像苗族男人的玩具,伴隨他們一生。
蘆笙是一種簧管樂器,音色明亮渾厚,可用于獨奏、重奏和合奏。每當年節吉日、婚嫁之時, 或蓋房起屋、貴客臨門,甚至年輕人談情說愛, 苗族人民都要吹起蘆笙,載歌載舞。故自古就有“苗族不離笙”之說。
也許正因為如此,當地人對蘆笙極為愛護,但誰也不知道是何人發明了這種樂器,何人將這個技藝帶到了排卡?口耳相傳的歷史中,有兩個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莫里學說,在很久以前,排卡的年輕人在農閑時無所事事,因而滋生了打架的壞毛病,苗族祖先得知這種情況后,發明了蘆笙。從此,大家閑暇時,圍成圓圈載歌載舞,彼此增進了友誼,蘆笙給大家帶來了心靈的愉悅。
和這個故事相比,另一個傳說則充滿浪漫色彩。58歲的莫厭學說,在很久很久前,一位苗族少女的美貌吸引了深山里的一只老鷹。一天,這只巨大的老鷹將這個美麗的苗族少女劫持到了森林深處。苗族先民們動用了上百個鬼師占卜都未能找到這個少女的蹤跡。一天,一個外村的苗族少年經過一片樹林,聽到了這個苗族姑娘的呼救聲,勇敢的少年,用手中的弩將邪惡的老鷹射死,救出了美麗的苗族姑娘。這位苗族姑娘得救后,心里十分思念這位少年,她將心事告訴村里人,大家為了幫助她尋找心上人,發明了蘆笙,并吹奏著蘆笙四處打聽這位少年的消息。故事的結尾十分美好——有情人終成眷屬,大家吹著蘆笙在歌坪上,一起歌舞。
講故事的老人莫厭學與蘆笙有著不解的緣分,憑借著制作蘆笙的手藝,2007年,他成為中國非特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這可是了不起的殊榮。
30年莫氏蘆笙掌門人
在排卡寨,制作蘆笙的人有兩類,一種是專做旅游商品的,另一種是制做專業演奏樂器的藝人,莫厭學屬后者。他的家,就在進村的道路旁。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為貴州省民族文化宮趕制33只形態各異的蘆笙、芒筒。他指著訂單說,按要求兩天后就要交貨,但現在看來已經不太可能?h里有關于民族文化傳承的會議要他參加,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記者采訪也耽誤了不少時間。
在排卡寨,所有的人都知道這位開朗健談的老人,因為他是制作蘆笙的好手,所以坐著飛機出過好多次遠門呢。
談起蘆笙的制作工藝,莫厭學娓娓道來:“從上山砍竹開始,一直到樂器能發出響聲,要40多道工序,最累的是將竹子剝磨光潔,最考技術的是制作簧片!蹦獏拰W從簧片的原材料挑選開始就十分苛刻,他先要四處收集銅鑼,將銅鑼打碎重新熔煉,最后才成型打磨!昂玫幕善,輕彈一下,在1秒鐘內可以反復顫動50次,如果低于這個次數就不算是合格!
老人每天在窗臺下,用最古老的方式打磨簧片、削制竹管,他面前一根支撐用的木棍已經被磨得光亮照人,他一生用過四根這樣的棍子,細細一算已將近30年。
莫厭學說,在100多年前的排卡,莫氏的先輩將制作蘆笙的技藝帶到了這里,但卻恪守著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習俗。他是家族里這門技藝的第四代傳人,但他希望讓更多的人學會蘆笙制作技藝!百F陽龍洞堡機場開通那年,他們一下子訂了7000只蘆笙。我們全寨人統一學習,統一制作,在具體的細節上,我絲毫沒有保留,但任何技藝都需要兩樣東西,一是天賦,二是后天的努力,缺一不可。”
54歲的莫里學是莫厭學的弟弟,他的妻子、兒子、兒媳一家四口除了勞活,大部分時間都放在制作蘆笙上。名氣雖不如哥哥響亮,蘆笙卻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成為當地的小康之家。他說在當地,大部分有規模的工坊都是莫姓,都是從四代前的祖輩傳下這門手藝,這個家庭也曾經向外姓傳授過技藝,但大都未成氣候。
小“高人”的發明
來到莫畏強的家中,47歲的苗族漢子正在打磨簧片,他神秘地告訴記者說,屋內有一位“高人”正在創作。疑惑之余,推門一看,屋內竟是一個年輕后生,他是莫厭學的侄兒。
21歲的莫銘是貴州大學藝術學院07年音樂表演班的大學生,他的專業是蘆笙表演。正值暑假,莫銘正在家里趕制自己的“發明”。莫銘說,父親做的蘆笙雖好,但吹奏起來,總覺得音域不夠。因此,他整個暑假就為了制作一只26管的專業演奏蘆笙。班上也有吹蘆笙的同學,他覺得自豪的是,自己有制作蘆笙的優勢。
莫銘說,父輩們制作的蘆笙雖好,但是外觀千篇一律,都是暗黃色的本色。與漢笙相比,缺乏時尚,沒有變化。為此,他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想象,在竹質的竹管和共鳴管外,套加上一層不銹鋼管!斑@樣,既保留了蘆笙的原有音調,在外形上也很有現代感,最起碼是別具一格!
現在,莫銘的作品已經問世,完全可以想象,這個年輕的苗族后生,手持鋼殼包裹的蘆笙,吹奏起專業。
(黃震)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