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楊濤 張維軍)近日,岑鞏縣文物普查組在天星鄉東沖村石坊屯組調查文物時,在“戚氏祠堂”遺址上發現一通立于清道光庚寅年(1830年)的碑刻,依其內容可理解為戚氏宗族“規章制度”,距今已有178年的歷史。
該石碑為一方形大青石,長寬厚分別為170、80、14厘米,保存完好。碑文均為陽刻正楷字。碑額橫刻“世守弗替”。正文豎向陽刻12行255字,分別對族人和諧相處、秉公處理族內糾紛、教育族人勤儉上進、以禮訓化族人、管理族內事務、端肅祭祀禁止酗酒生事等六個方面進行“建章立制”。該縣文物部門一負責人稱:其內容積極健康,頗具前瞻性和人性化特點,閃耀著古代先賢理性的思想光輝,對今天構建和諧社會仍有極強的教育意義。
據考,石坊屯“戚氏家族”為清朝時期思州地區(今岑鞏)有名的望族。其祖輩于江南發跡后,奉旨開辟黔壤,清順治年間即由四川青城移居此地。清至民國,戚家能人輩出,代代有文官武弁,如勅授懷遠將軍戚廷圭、明威將軍戚兆亨、勅授文林郎戚功勛、戚鐵、誥授中議大夫戚準海等等,在當地威望甚高,聲名遠播。為教育族中子弟繼承先祖功德并妥善處理族中大小事務,清道光年間,戚氏家族在此修建了聚族議事的戚家祠堂,刻立此“規章制度”,以期后人長期遵守,“世守弗替”。
附錄碑文及照片于后:
世守弗替
族中遠近多族俱系一脈,不論服內服外均須孝友存心,不得借口出服,竟至各懷異見,凌弱欺老;族中賦質不一,間有口角起見,爭長較短,以至情理兩失者,俱宜族人秉公理處,不得聽其竟涉公處;族中寒約居多,務須各習正業,勤儉安分,不得游手放蕩,自蹈非為;族中子弟樸誠,固多詐猨,亦有凡在異行者,勿論彼此,俱當訓以禮儀,以之自能省悟,不得故以禮法刁難其父兄,亦不得自壞家法;族中事貴有禮,凡議首事值年,原取其公正才識,乃能鋪算支持他人,不得妄生疑議,其首事亦不得稍涉私心;遇春秋祭日,務須肅厥衣冠,各竭精誠祭畢,燕飲雍容退讓,不得酗酒滋事,失德失儀。以上六條,俱有關于修齊之方,愿我族其共體之用,并泐之于石。道光庚寅年仲秋月望五之吉日立。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